驀山溪
修行鍛鍊,休覓嬰和奼。認取本元初,起塵埃、須除莫惹。常生正覺,宜向觸來看,絕人情,去浮囂,俗事般般舍。
長行坦蕩,閒裏調和假。空裏做真修,恁清清、泠泠脫灑。日中靜損,真正合虛無,樂逍遙,趣閒閒,步步無生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嬰和奼:指道教中的嬰兒和奼女,代表陰陽二氣。
- 本元初:指事物的根本或原始狀態。
- 塵埃:比喻世俗的煩惱和污染。
- 正覺:正確的覺悟或認識。
- 浮囂:浮躁喧囂,指世俗的紛擾。
- 般般舍:一一捨棄。
- 坦蕩:心胸開闊,無拘無束。
- 真修:真正的修行。
- 泠泠:清涼的樣子。
- 脫灑:超脫,不受拘束。
- 靜損:指內心的平靜和減少慾望。
- 虛無:指超越物質世界的境界。
- 無生:佛教用語,指超越生死的境界。
翻譯
修行鍛鍊,不要尋找陰陽二氣的結合。要認識到事物的根本,從塵埃中起身,必須清除不要沾惹。常保持正確的覺悟,應該向內觀察,斷絕人情,去除浮躁,世俗的事情一一捨棄。 心胸開闊,在閒暇中調和。在空中進行真正的修行,讓心靈保持清涼超脫。在日間保持內心的平靜,真正達到虛無的境界,快樂逍遙,追求內心的寧靜,每一步都超越生死。
賞析
這首作品是金代譚處端所作的《驀山溪》,主要闡述了修行的理念和方法。詩中強調了認清本元初的重要性,即迴歸事物的根本狀態,遠離塵埃和世俗的污染。通過斷絕人情和去除浮囂,達到內心的清淨和正覺。詩中還提倡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真正的修行,保持內心的清涼和超脫,最終達到虛無的境界,享受逍遙自在的生活。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修行生活的嚮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