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公

· 陳普
嘗思紫陽翁,功德不下禹。 平生五人倫,叔世一天柱。 海嶽久亭毓,二儀厚付與。 高明掛秋月,精細破毫縷。 舉目無荀楊,渾身是伊呂。 百年嗣程邵,千載承鄒魯。 直上接勳華,益遠益不禦。 本原無不見,支派自循序。 遂令天敘秩,有目得再睹。 建紹乾淳間,三綱散無主。 仇讎操太阿,利慾浸九土。 鞠躬上文石,諄諄正心語。 欲起君以雷,滂沱洗寰宇。 聖心不見答,浩浩翠煙去。 當時聽其言,何但報千古。 廓清草萊闢,櫛沐瘡痍愈。 奕奕萬世規,百年遽如許。 天意竟莫回,地氣不可迕。 但留四部書,萬世開堯禹。 深翠隔荒臺,寥落招魂具。 夜半讀中庸,橫空挾風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紫陽翁:指朱熹,因其號紫陽,故稱。
  • 五人倫:指儒家提倡的五種人際關係準則,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 叔世:末世,衰亂的時代。
  • 天柱:比喻擔負重任的人。
  • 亭毓:養育,培育。
  • 二儀:指天地。
  • 荀楊:指荀子和揚雄,均爲古代著名儒家學者。
  • 伊呂:指伊尹和呂尚,古代著名的賢相。
  • 程邵:指程顥和邵雍,宋代著名儒家學者。
  • 勳華:指堯和舜,古代聖君。
  • 亭毓:養育,培育。
  • 循序:依照次序。
  • 天敘秩:天定的秩序。
  • 建紹乾淳:指南宋時期的年號,這裏指那個時代。
  • 三綱:指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是儒家提倡的社會倫理原則。
  • 仇讎:仇敵。
  • 太阿:古代寶劍名,這裏比喻權力。
  • 利慾浸九土:指貪婪和慾望遍佈全國。
  • 鞠躬:彎腰行禮,表示尊敬。
  • 文石:有紋理的石頭,這裏指刻有文字的石碑。
  • 滂沱:形容雨下得很大。
  • 寰宇:整個世界。
  • 翠煙:青翠的煙霧,這裏形容朱熹的靈魂昇天。
  • 草萊:雜草,比喻混亂無序的狀態。
  • 櫛沐:梳洗,比喻整治。
  • 瘡痍:創傷,比喻社會的疾苦。
  • 奕奕:光明照耀的樣子。
  • 四部書:指經、史、子、集四部書籍,這裏特指朱熹的著作。
  • 荒臺:荒廢的臺榭,這裏指朱熹的墓地。
  • 寥落:稀少,冷落。
  • 招魂具:招魂的器具,這裏指用來紀念朱熹的物品。
  • 中庸:儒家經典之一,朱熹有註解。

翻譯

曾想紫陽翁朱熹,其功德不亞於古代的禹。 他一生致力於五種人倫關係,在衰亂的時代成爲國家的支柱。 海洋和山嶽長久地養育着他,天地賦予他深厚的才能。 他的智慧高明如秋月,精細入微,無微不至。 放眼望去,沒有荀子和揚雄,他渾身都是伊尹和呂尚的影子。 百年後繼承了程顥和邵雍的學問,千年後承襲了鄒魯的儒家傳統。 直接上承堯舜,更加深遠,無法阻擋。 根本的道理無處不見,分支自然有序。 使得天定的秩序得以維持,人們得以再次目睹。 在建紹乾淳年間,三綱五常散亂無主。 仇敵掌握着權力,貪婪和慾望遍佈全國。 他彎腰在文石上,諄諄教導正心之道。 欲以雷聲喚醒君王,大雨洗滌整個世界。 但聖心未被觸動,浩浩蕩蕩的翠煙昇天而去。 當時如果聽從他的話,何止是千古留名。 清理雜草,整治創傷,使社會恢復秩序。 萬世的光輝規劃,百年間竟如此迅速。 天意終究無法挽回,地氣不可違逆。 但留下了四部書,爲萬世開啓堯禹之道。 深翠的煙霧隔着荒廢的臺榭,稀少的招魂器具。 夜半讀中庸,橫空挾帶着風雨。

賞析

這首作品讚美了朱熹的功德和學問,將其比作古代的聖賢禹,強調他在衰亂時代中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詩中通過對比荀子、揚雄、伊尹、呂尚等歷史人物,突出了朱熹的卓越。同時,詩也反映了朱熹對當時社會混亂的憂慮和對恢復儒家倫理秩序的渴望。最後,詩人表達了對朱熹學問傳承的期望和對後世的影響。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朱熹的歷史地位和儒家文化的價值。

陳普

陳普

宋福州寧德人,字尚德,居石堂山,因號石堂,又號懼齋。從韓翼甫遊。宋亡,三辟本省教授,不起。開門授徒,四方及門者歲數百人。受聘主雲莊書院,又留講鰲峯、饒廣,在德興初庵書院尤久。晚居莆中十八年,造就益衆。其學以真知實踐,求無愧於古聖賢而後已。有《周易解》、《尚書補微》、《四書句解鈐鍵》、《字義》等。 ► 7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