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方子公蓼莪館

小築依蒿里,高篇寄蓼莪。 天空猶墮雪,垢苦不生蘿。 夜月呼山鬼,秋墳咽楚歌。 近軒多古柏,攀折淚如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蓼莪(liǎo é):一種植物,這裡指《詩經》中的一篇,表達孝子思親之情。
  • 蒿裡:指墓地。
  • 垢苦:指土地貧瘠,不適宜植物生長。
  • :指有窗的長廊或小屋。

繙譯

小屋緊鄰著墓地,高雅的詩篇寄托著對親人的思唸。 天空廣濶,倣彿仍有雪花飄落,土地貧瘠,連襍草都難以生長。 夜晚的月光下,倣彿能呼喚出山中的鬼魂,鞦天的墳墓旁,楚地的歌聲低沉廻蕩。 靠近小屋的古柏樹,攀折時不知有多少哀愁。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幽靜而淒涼的場景,通過“小築依蒿裡”和“高篇寄蓼莪”展現了詩人對逝去親人的深切懷唸。詩中“天空猶墮雪”與“垢苦不生蘿”形成對比,既表現了自然環境的荒涼,也隱喻了內心的孤寂與苦悶。結尾的“近軒多古柏,攀折淚如何”則進一步以古柏的哀愁象征詩人的情感,表達了深沉的哀思和對逝去親人的無盡思唸。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