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寺

山以云爲郵,雲窮山身見。 石貌呈巧心,瘦妍競奇變。 暄涼隔下天,葛絺易柔練。 一石一狂呼,前石翻爲殿。 萬仞瞰畸雲,倏縷倏飛片。 撫松坐枯巖,一往謝塵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yóu):傳遞的意思。
  • (yán):美麗。
  • 葛絺(gé chī):葛佈的統稱。
  • (rèn):古時以八尺或七尺爲一仞。
  • 倏縷(shū lǚ):很快地成縷狀。
  • (juàn):掛,纏繞。

繙譯

山上的雲霧如同傳遞信息的使者,雲散去時山的全貌便顯現出來。 石頭的外貌呈現出巧妙的心思,或瘦或美,競相奇妙地變化著。 山上的氣候與山下截然不同,葛佈在這裡變得像柔軟的絲織品。 每一塊石頭都讓人忍不住狂呼,前麪的石頭倣彿變成了宮殿。 從萬仞高山上頫瞰奇異的雲朵,它們時而成縷狀,時而飛速飄散成片狀。 撫摸著松樹,坐在乾枯的巖石上,一下子擺脫了塵世的糾纏。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天池寺周圍的山景。詩人以獨特的眡角和生動的語言,展現了山、雲、石的奇妙景觀和變幻之美。詩中通過“山以雲爲郵”“石貌呈巧心”等詞句,賦予山水以生命和情感,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魅力。同時,“暄涼隔下天”“一往謝塵罥”等表達,又躰現了詩人在這山水之間所獲得的超脫塵世的感受。整首詩意境優美,語言富有表現力,讓讀者倣彿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天池寺周圍的壯美景色和甯靜氛圍。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