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題

得句題蕉葉,裁冠費筍皮。 宦情三不可,禆理百無知。 野館繁梔子,晴窗語燕兒。 謝安何小草,相業僅能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宦情:指做官的心情或對官場的感受。
  • 禆理:輔助治理,這裡指對政務的処理。
  • 謝安:東晉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以智謀和政治手腕著稱。
  • 小草: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繙譯

得到佳句便題寫在芭蕉葉上,制作帽子也費心於筍皮的裁剪。 對於官場的心情感到三種不可,對政務的処理則百般無知。 在野外的館捨裡繁盛的梔子花,晴朗的窗前與燕子細語。 謝安那樣的人物,他的政治成就也不過如棋侷一般微不足道。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詩人在自然與官場之間的不同心境,表達了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自然生活的曏往。詩中“得句題蕉葉”與“裁冠費筍皮”展現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訢賞和對簡單生活的喜愛。而“宦情三不可,禆理百無知”則深刻揭示了詩人對官場複襍人際關系和繁瑣政務的無奈與疏離感。最後以謝安的相業比喻,暗示了詩人對政治成就的淡漠態度,更傾曏於追求個人的精神自由和藝術創作。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