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大宗長老

鬡發茁霜根,精神出骨上。 能令見者心,自發幽巖想。 西山萬螺青,得意即孤往。 履嶮若平陂,寬衣不持杖。 道逢破衲人,長跪必合掌。 除卻身口外,一鍾無餘鏹。 經行達曙雞,念珠長五丈。 淨月含寶瓶,徹底皆澄朗。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鬡發(níng fà):指蓬亂的頭髮。
  • 茁霜根:形容頭髮白如霜。
  • 精神出骨上:形容精神矍鑠,從骨子裏透出。
  • 幽巖想:深邃的山岩般的思考。
  • 萬螺青:形容西山蒼翠如螺。
  • 履嶮(lǚ xiǎn):行走於險峻之地。
  • 平陂(píng bēi):平坦的斜坡。
  • 破衲人:指穿着破舊僧衣的僧人。
  • 餘鏹(yú qiǎng):剩餘的財物。
  • 經行:指僧人行走誦經。
  • 達曙雞:直到天明雞叫。
  • 念珠:佛教徒用來計數唸誦的珠子。
  • 淨月:形容月亮清澈明亮。
  • 寶瓶:佛教中象徵清淨的器物。

翻譯

蓬亂的頭髮中白如霜,精神從骨子裏透出。 能讓見到的人心生深邃的山岩般的思考。 西山蒼翠如螺,一旦心動便獨自前往。 行走於險峻之地如同平坦的斜坡,寬鬆的衣袍不需持杖。 路上遇到穿着破舊僧衣的僧人,必定長跪合掌致敬。 除了身體和口腹之外,一鍾之外無剩餘的財物。 行走誦經直到天明雞叫,念珠長達五丈。 清澈的月亮映照在寶瓶中,一切都顯得清澈明亮。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長老的形象,通過對其外貌和行爲的描寫,展現了其超脫世俗、精神矍鑠的特質。詩中「鬡發茁霜根,精神出骨上」一句,既描繪了長老的蒼老,又突出了其內在的精神力量。後文通過長老的行爲,如「履嶮若平陂,寬衣不持杖」,進一步體現了其超凡脫俗的生活態度和修行境界。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長老高尚品質的讚美和敬仰。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