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弔古

· 陳履
宋帝乘輿南狩日,厓門山色鬱嶙峋。 擬憑冠履迴天步,豈謂旌旗僕海濱。 周社詎令移九鼎,商家猶喜見三仁。 行朝故跡千年在,異代瞻依倍愴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厓山:即厓門山,位於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南端。
  • 乘輿:指皇帝的車駕。
  • 南狩:指南巡。
  • 鬱嶙峋:形容山勢高聳、險峻。
  • 冠履:比喻尊卑秩序。
  • 迴天步:比喻挽救國家危亡。
  • 旌旗:旗幟的通稱,這裏指軍隊的旗幟。
  • 僕:倒下。
  • 海濱:海邊。
  • 周社:指周朝的社稷,即國家。
  • 詎令:豈能。
  • 九鼎:古代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 商家:指商朝。
  • 三仁:指商朝末年的三位賢臣:比干、微子、箕子。
  • 行朝:指臨時的朝廷。
  • 故跡:遺蹟。
  • 異代:不同的時代。
  • 瞻依:敬仰依賴。
  • 愴神:悲傷。

翻譯

在宋朝皇帝南巡的那一天,厓門山的山色顯得鬱鬱蔥蔥、高聳險峻。本打算依靠尊卑秩序來挽救國家的危亡,豈料軍隊的旗幟卻在海邊倒下。周朝的社稷豈能輕易轉移九鼎,商朝卻幸運地見到了三位賢臣。臨時的朝廷遺蹟千年仍在,不同時代的人們敬仰依賴它,倍感悲傷。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宋朝皇帝南巡時的歷史場景,表達了對國家興衰的深沉感慨。詩中,「厓門山色鬱嶙峋」一句,既描繪了山勢的險峻,也隱喻了國家的危難。後文通過對周朝和商朝的對比,進一步抒發了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賢臣的渴望。結尾處,「行朝故跡千年在」一句,既表達了對歷史的緬懷,也寄託了對未來的希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歷史感和時代感。

陳履

明廣東東莞人,字德基,原名天澤。隆慶五年進士。歷知蒲圻、休寧、崇德知縣,官至廣西按察副使,兵備蒼梧。致仕後日以吟詠爲事。有《懸榻齋稿》。 ► 20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