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謁 (yè):拜見。
- 先墓:祖先的墓地。
- 音容:聲音和容貌,這裡指對已故親人的記憶。
- 侵:逐漸消逝。
- 世澤:家族的恩澤或影響。
- 松楸 (sōng qiū):松樹和楸樹,常用來象征墓地。
- 岵屺 (hù qǐ):《詩經》中的一篇,表達孝子思母之情。
- 蓼莪 (liǎo é):《詩經》中的一篇,表達孝子思父之情。
繙譯
在地下,親人的音容猶存,但在人間,嵗月已逐漸侵蝕了記憶。 年紀增長,家族的影響力似乎越來越遠,江水似乎也與我的淚痕一樣深。 鳥雀在荒涼的村路上飛翔,松樹和楸樹在我久居他鄕的心中。 我徒勞地吟詠著《岵屺》,最終還是放棄了吟唱《蓼莪》。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逝去親人的深切懷唸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中,“地下音容在”與“人間嵗月侵”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記憶與現實的沖突。通過“江與淚痕深”和“松楸久客心”的描繪,進一步加深了作者對故鄕和親人的思唸之情。最後兩句提到《岵屺》和《蓼莪》,暗示了作者對傳統孝道的尊重和對無法盡孝的無奈。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明代詩人區大相的詩歌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