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木圖爲長沙施可大題
母生兒,兒啼飢。母乳兒,兒未知。兒今有知母何之。
悲號形影覓不得,卻寫風木憑嶔巇。畫圖意有盡,孝子心無涯。
時復一轉輾,聊以慰所思。山頭風微日抱珥,棲烏無聲待哺子。
落葉深深井徑埋,萱花魂銷招不起。高臺鸞去秋復春,寒食新煙蝶飛紙。
孝子引領情內傷,辛勤只望揚姓氏。鄉書甲榜次第來,提攜此圖悲不止。
生綃半是血淚痕,不是丹青點山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風木: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奉養。出自《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 嶔巇(qīn xī):形容山勢險峻。
- 珥:日、月周圍的光暈。
- 萱花:萱草,古人認爲可以忘憂的一種草。
- 高臺鸞去:比喻母親去世。
- 寒食:清明節前一天,古代有禁火習俗。
- 生綃:生絲織成的薄綢,這裏指畫布。
翻譯
母親生下孩子,孩子因飢餓而哭泣。母親用乳汁哺育孩子,孩子卻還不懂得母親的辛苦。如今孩子懂事了,母親又在哪裏呢? 孩子悲痛地呼喊,卻找不到母親的身影,只能藉助風木的險峻來寄託哀思。畫中的意境有限,但孝子的心情卻是無限的。 不時地輾轉反側,只是爲了安慰自己的思念。山頭的風輕輕吹拂,太陽周圍環繞着光暈,烏鴉無聲地等待着哺育它的孩子。 落葉深深地覆蓋了小徑,萱草的魂魄已經消散,無法召喚回來。母親去世已經很久,寒食節的新煙像蝴蝶一樣飛舞。 孝子內心充滿了悲傷,辛勤努力只爲了揚名立萬。家鄉的書信和科舉的喜報接連到來,但看到這幅畫,悲傷依舊無法停止。 畫布上滿是血淚的痕跡,這不是用顏料點綴的山水畫。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母子情深的場景,表達了孝子對已故母親的深切懷念和無盡的哀思。詩中運用了風木、嶔巇等意象,以及萱花、寒食等文化符號,增強了詩歌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內涵。通過對比孩子無知時的啼飢和有知後的悲號,突出了孝子內心的痛苦和對母親的思念。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真摯,展現了明代詩人陸深對家庭倫理和孝道的深刻理解和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