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洞寺晚眺

一洞穿山背,逶迤不可尋。 交垂千尺乳,亂落百泉音。 黃葉靜方脫,碧潭寒更深。 暮風吹浙瀝,猿鳥亦驚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逶迤 (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脈等彎曲而長。
  • :這裏指鐘乳石。
  • 浙瀝 (zhè lì):形容風聲或水聲。

翻譯

風洞寺的傍晚,我遠望四周, 一個洞穴穿透山背,曲折深遠難以探尋。 千尺長的鐘乳石交錯垂掛,百種泉水聲雜亂落下。 黃葉靜靜地從枝頭脫落,碧綠的潭水在寒冷中更顯深邃。 暮色中的風吹過,發出浙瀝的聲音,猿猴和鳥兒也感到心驚。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風洞寺傍晚的景色,通過「逶迤不可尋」的山洞、「千尺乳」和「百泉音」的生動描繪,展現了自然的壯麗與神祕。詩中「黃葉靜方脫,碧潭寒更深」一句,以黃葉和碧潭爲對比,加深了秋日的寂寥與寒冷。末句「暮風吹浙瀝,猿鳥亦驚心」則通過風聲和動物的反應,傳達了自然界的生動與詩人的情感共鳴。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

屈大均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