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牘(dú):古代寫字用的木片。
- 瀆(dú):輕慢,不敬。
- 申公:指申不害,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張「法」與「術」。
- 乙:古代書籍中用於標記停止閱讀的地方的符號。
- 呂獒:《尚書》中的一篇,講述呂望(姜太公)教導周公如何治理國家。
- 無逸:《尚書》中的一篇,講述周公教導成王要勤政愛民,不可逸樂。
翻譯
三千片木簡,在二月裏閱讀。君王何必如此辛勞,臣子又何必輕慢。申不害曾說,言語不在於多。停止時就做標記,現在又該如何呢?右邊是《呂獒》,左邊是《無逸》。不如對着這些書籍,從早到晚地學習。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君王的辛勞和臣子的輕慢,以及引用申不害的言論,強調了言簡意賅的重要性。詩中提到的兩篇《尚書》中的文章《呂獒》和《無逸》,都是關於治國理政的教誨,暗示了作者對於政治智慧的追求。最後一句「不如對此朝還夕」,表達了作者希望通過對這些經典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和治國能力。整首詩語言簡練,寓意深遠,體現了明代文人對於政治和學問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