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旅舍紓情投先達

· 劉駕
岐路不在地,馬蹄徒苦辛。 上國聞姓名,不如山中人。 大宅滿六街,此身入誰門。 愁心日散亂,有似空中塵。 白露下長安,百蟲鳴草根。 方當秋賦日,卻憶歸山村。 靜女頭欲白,良媒況我鄰。 無令苦長嘆,長嘆銷人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岐路:岔路,比喻人生的選擇。
  • 上國:指京城,這裏指長安。
  • 山中人:指隱居山林的人,比喻清靜自在的生活。
  • 大宅:高大的房屋,這裏指權貴之家。
  • 六街:指長安城內的六條主要街道,泛指繁華之地。
  • 空中塵:比喻紛亂無序的心緒。
  • 白露:秋天的露水,標誌着季節的轉換。
  • 秋賦:指秋天的科舉考試。
  • 歸山村:回到山村,指回歸田園生活。
  • 靜女:指安靜的女子,這裏可能指詩人的心上人。
  • 良媒:好的媒人,這裏指幫助促成婚姻的人。
  • 銷人魂:使人精神消沉,形容極度的悲傷或憂愁。

翻譯

岔路並不在地面上,馬蹄卻徒勞地奔波。 在京城聽到自己的名字,還不如山中隱士自在。 權貴的大宅遍佈六街,我這樣的人能進誰的門? 憂愁的心思日日散亂,就像空中的塵埃。 白露降臨長安,百蟲在草根鳴叫。 正值秋天的科舉考試,我卻懷念起歸隱的山村。 安靜的女子頭髮快要白了,而好的媒人就在我鄰近。 不要讓我苦苦長嘆,長嘆會使人精神消沉。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繁華世界的厭倦和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詩中,「岐路不在地」一句,巧妙地比喻了人生的選擇並非外在的岔路,而是內心的抉擇。詩人通過對「上國聞姓名」與「山中人」的對比,表達了對名利的淡漠和對自然生活的渴望。後文中的「大宅滿六街」與「此身入誰門」則進一步以長安的繁華與自己的孤獨相對照,突出了詩人的無奈與苦悶。最後,詩人通過對「秋賦日」與「歸山村」的回憶,以及對「靜女」與「良媒」的描寫,展現了對簡單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困境的感慨。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語言簡練,表達了詩人對紛擾世界的超然態度和對寧靜生活的深切向往。

劉駕

唐江南人,字司南。初舉進士不第。宣宗大中三年,寓居長安,時收復河湟,遂作《唐樂府十首》以賀。六年,登進士第,後官至國子博士。工詩,尤長古風,多比興含蓄。有集。 ► 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