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垣先輩歸嵩少舊居

· 劉駕
高秋灞滻路,遊子多慘慼。 君於此地行,獨以尋春色。 文章滿人口,高第非苟得。 要路在長安,歸山卻爲客。 □□□□□,狂歌罷嘆息。 我豈無故山,千里同外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灞滻(bà chǎn):古代長安附近的河流名,這裏指代長安地區。
  • 慘慼:悲傷淒涼。
  • 高第:科舉考試中的高等名次。
  • 要路:重要的道路,這裏指仕途。
  • 歸山:回到山中,指隱居。
  • □□□□□:此處原文缺失,無法註釋。
  • 故山:故鄉的山,指故鄉。
  • 千里同外國:雖然距離故鄉千里,但感覺像是在外國一樣。

翻譯

在深秋的灞滻河畔,遊子們多感悲傷淒涼。 而你在這裏行走,卻只爲尋找春天的景色。 你的文章廣爲人知,高第並非偶然獲得。 仕途之路在長安,但你選擇歸隱山中,作爲客人。 (此處原文缺失),狂歌之後嘆息。 我豈能沒有故鄉的山,雖然千里之外,卻感覺如同身處異國。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深秋時節送別友人李垣歸隱山中的情景。詩中,「高秋灞滻路,遊子多慘慼」描繪了秋日的淒涼和遊子的悲傷,而「君於此地行,獨以尋春色」則突出了李垣與衆不同的態度,他在衆人悲傷之時,卻尋找着春天的希望。詩的後半部分,通過對比仕途與歸隱,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選擇歸隱的理解和共鳴,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和對現實的不滿。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簡練,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和內心情感的抒發,展現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和對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

劉駕

唐江南人,字司南。初舉進士不第。宣宗大中三年,寓居長安,時收復河湟,遂作《唐樂府十首》以賀。六年,登進士第,後官至國子博士。工詩,尤長古風,多比興含蓄。有集。 ► 66篇诗文

劉駕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