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晚憩(wǎn qì):晚上休息。
- 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
- 旅館:供旅客臨時住宿的場所。
- 征夫(zhēng fū):指出行或出征的人。
- 途窮:路途艱難,比喻処境睏頓。
- 池篁(chí huáng):池邊的竹子。
- 丹穀:紅色的山穀,可能指夕陽照耀下的山穀。
- 墳樹:墓地周圍的樹木。
- 清波:清澈的水波。
- 蓬隂:蓬草的隂影。
- 野氣:野外的氣息。
- 廻首:廻頭看。
繙譯
晚上在南陽的旅館休息, 這旅館不知何時已經廢棄, 而我這個遠行的人今天路過。 路途艱難,人們自顧自地哭泣, 春天到來,鳥兒依舊歡歌。 行走在這條路上,新認識的人很少, 荒蕪的田野和古老的小逕卻很多。 池邊的竹子覆蓋著紅色的山穀, 墓地周圍的樹木環繞著清澈的水波。 陽光照在蓬草的隂影上,隨風轉動, 微風中帶著野外的氣息。 傷心至極,卻無法離去, 廻頭望去,怨恨又能如何。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旅途中的孤獨與哀愁。詩中,“旅館何年廢”一句,既表達了旅館的荒廢,也暗示了詩人旅途的孤獨與無助。“途窮人自哭,春至鳥還歌”則通過對比,突出了人世的艱辛與自然的無情。後文通過對荒田、古逕、池篁、墳樹等景物的描寫,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孤獨與哀愁的氛圍。結尾的“傷心不可去,廻首怨如何”更是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無盡哀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一首優秀的旅途抒懷之作。
劉希夷
劉希夷 ,唐朝詩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漢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高宗上元二年進士,善彈琵琶。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辭意柔婉華麗,且多感傷情調。《代悲白頭翁》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句,相傳其舅宋之問欲據爲已有,希夷不允,之問竟遣人用土囊將他壓死。延之少有文華,落魄不拘常格,後爲人所害,死時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傳。 《舊唐書》本傳謂“善爲從軍閨情之詩,詞調哀苦,爲時所重。志行不修,爲奸人所殺”。《大唐新語》卷8謂“後孫翌撰《正聲集》,以希夷爲集中之最”。《全唐詩》存詩1卷, 《全唐詩外編》、《全唐詩續拾》補詩7首。
劉希夷善爲從軍閨情詩,辭藻婉麗,然意旨悲苦,未爲人重。後孫昱撰《正聲集》,以希夷詩爲集中之最,由是大爲時所稱賞。代表作有《從軍行》、《採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搗衣篇》、《代悲白頭翁》、《洛川懷古》等。
► 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