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墓

· 沈周
氣散風衝豈可居,先生埋骨理何如。 日中數莫逃兵解,世上人猶信葬書。 漂石龍涎春霧後,交沙鳥跡晚潮餘。 祗憐玉立三峯好,浮弄江心月色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郭璞:東晉時期的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家。
  • 埋骨:指埋葬屍體。
  • 兵解:道教術語,指通過兵器解脫肉身,達到靈魂的解脫。
  • 葬書:關於葬禮和墓地的書籍,這裏指迷信的葬禮習俗。
  • 龍涎:指龍涎香,一種珍貴的香料,這裏比喻春霧。
  • 交沙鳥跡:指潮水退去後沙灘上留下的鳥的足跡。
  • 祗憐:只是憐愛。
  • 玉立三峯:形容山峯挺拔秀麗。
  • 江心月色虛:江心中的月色顯得虛幻不實。

翻譯

氣流散亂、風勢衝撞之地怎能居住, 先生埋葬自己的屍體,處理得如何? 太陽中數次無法逃避兵器的解脫, 世上的人仍然迷信葬禮的書籍。 春霧之後,龍涎香般的氣息漂浮在石上, 晚潮退去,沙灘上留下交錯的鳥跡。 只是憐愛那挺拔秀麗的三座山峯, 它們浮現在江心,月色顯得虛幻不實。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郭璞墓地的描繪,表達了對生死、自然與人文的深刻思考。詩中「氣散風衝豈可居」描繪了墓地的環境,暗示了生死無常的哲理。「日中數莫逃兵解」與「世上人猶信葬書」對比了人們對生死的不同態度,前者追求靈魂的解脫,後者則迷信於世俗的葬禮習俗。後兩句則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欣賞與對生死虛幻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對生死、自然與人文的深刻洞察。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啓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虛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