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問

王安石,還聖人,熙寧天子空稱神。程夫子,真聖徒,一言非訐還非諛。 世更有人如此無?古來君相關氣運,河南不問金陵問。 一時言,千載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熙寧:宋神宗趙頊的年號,王安石變法主要在熙寧年間進行。
  • 非訐(jié):不是出於攻擊指責。,揭發別人的隱私或攻擊別人的短處。
  • 非諛:不是阿諛奉承。
  • 河南:這裏代指程夫子,程頤是河南洛陽人 。
  • 金陵:指代王安石,王安石是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但曾長期居住金陵(今江蘇南京)。

翻譯

王安石啊,你號稱能恢復聖人之治,可熙寧年間的天子在此卻白白空有賢明的名聲。程夫子啊,真是聖人一般的人物,他對事情的評價一言既出,不是惡意攻擊也不是諂媚逢迎。

世間還有像他這樣的人嗎?自古以來君主和大臣的舉動關係着國家氣運,程夫子不去追問河南之事,卻來究問金陵之事。

一時之間說出的話語,卻留下了千年之憾啊 。

賞析

這首詩圍繞王安石變法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展開,通過對王安石、程夫子等人的評價,深入探討了政治、人物以及歷史影響之間的關係。詩中開篇質疑王安石變法聲稱要恢復聖人之治的效果,暗示熙寧年間的天子即便被尊崇爲神,但變法成果仍不盡如人意。同時,高度讚揚程夫子的言論公正客觀,不偏不倚。「世更有人如此無」以發問的形式,突出程夫子言論態度的 rarity和可貴。「古來君相關氣運」則上升到歷史高度,指出君臣舉措對國家命運的關鍵作用。後半部分用「河南不問金陵問」將程夫子與王安石聯繫起來,點明兩人不同立場和觀點所引發的思考。「一時言,千載恨」則表明這件事情的深遠影響,那些當時的爭論和判斷,給後世留下無盡遺憾。整首詩用詞簡潔而發人深省,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複雜的歷史人物關係和深刻的歷史教訓。

李東陽

李東陽

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祖籍湖廣長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爲行伍出身,入京師戍守,屬金吾左衛籍。李東陽八歲時以神童入順天府學,天順六年中舉,天順八年舉二甲進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右侍郎、侍讀學士入直文淵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官至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死後贈太師,諡文正。 ► 1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