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善琴:擅長彈琴。
- 嘉玉:美好的玉石,此處可引申爲有才華的人。
- 知音:指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這裏用俞伯牙和鍾子期的典故。
- ****河湄(méi):河邊。湄,岸邊,水與草交接的地方。
- 長材:優質的木材,比喻優秀的人才。
- ****靡(mǐ):沒有。
- ****巨楹(yíng):粗大的柱子,象徵能擔當重任的人才。
- 顏子:指顏回,孔子的得意門生,安貧樂道,卻英年早逝,沒有得到俸祿。
翻譯
善於彈琴的人卻無人欣賞他的琴音,美好的玉石也未能獲得聲名。 深知心意的知音已然死去,能識別璞玉的良匠也尚未出生。 無奈之下只好退居到河流邊,山中的景色清幽寧靜。 魚兒潛入碧綠的池水中,仙鶴飛走後松枝顯得格外輕盈。 優質的木材無法被選用,高大的房屋失去了粗大的支柱。 顏回那樣賢德的人卻沒有得到俸祿,誰又能說天道是公平的呢。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於賢才不被重用的感慨與對世事不公的憤懣之情。開篇以「善琴不得聽,嘉玉不得名」直抒胸臆,藉助善琴者與嘉玉的遭遇,暗喻人才被埋沒,奠定了全詩的悲嘆基調。「知音既已死,良匠亦未生」,用俞伯牙失去鍾子期的典故,深化了賢才難遇知己、無人賞識的孤獨與絕望。
中間四聯描繪了詩人退居河邊的清幽山居生活,「魚沈池水碧,鶴去松枝輕」用清新自然之景,襯托出一種空寂之感,這是詩人在現實中失落之後尋求的內心寧靜。但隨後「長材靡入用,大廈失巨楹」又筆鋒一轉,將對個人的感慨上升到對社會的思考,表達出人才得不到任用對國家、社會造成的損失。 末句「顏子不得祿,誰謂天道平」直接抨擊天道不公,以顏回的不幸遭遇作爲例證,揭示了世間賢愚錯位、善惡無報的現實,進一步強調了主題,整首詩語言質樸,抒情深切,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