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東林謁虎溪三笑堂二首

日落空山尚騎馬,何人曾此開蘭若。 持鉢山僧乞食歸,問我此馬何時下。 大笑一聲萬壑鳴,搴雲坐我白蓮社。 蕭然百慮還虛清,卻憶同盟面生者。 須臾叱至輒盡歡,玉虹倒注金罍瀉。 再笑出門醉未醒,屋角飢烏寒啄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yè):拜訪。
  • 虎溪三笑堂:地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是指一處寺廟或道觀。
  • 蘭若(rán ruò):寺廟。
  • 持鉢(chí bō):拿着僧鉢,指僧人外出化緣。
  • (qiān):拔取,這裏指撥開雲霧。
  • 白蓮社:佛教中的一個組織,這裏可能指寺廟。
  • 蕭然(xiāo rán):形容心境清靜淡泊。
  • 同盟:志同道合的朋友。
  • 面生者:不熟悉的人,這裏可能指未曾謀面的朋友。
  • (chì):呼喚,召喚。
  • (zhé):總是,就。
  • 金罍(jīn léi):古代盛酒的器具。
  • (zhuó):鳥類用嘴取食。

翻譯

夕陽西下,我仍在空山中騎馬前行,不知是誰在這裏開設了寺廟。 拿着僧鉢的山僧化緣歸來,問我這匹馬何時能夠停下。 我大笑一聲,山谷迴響,撥開雲霧,我坐在白蓮社中。 心境清靜,百慮皆空,卻想起了那些未曾謀面的朋友。 不一會兒,他們被召喚而來,我們盡情歡樂,酒如玉虹般傾瀉。 再次笑聲中,我醉醺醺地走出,屋角飢餓的烏鴉在寒風中啄食瓦片。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山中騎馬遊歷時偶遇山僧,並在寺廟中與未曾謀面的朋友歡聚的情景。詩中「大笑一聲萬壑鳴」展現了詩人豪放不羈的性格,而「蕭然百慮還虛清」則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寧靜與超脫。結尾的「屋角飢烏寒啄瓦」則形成了一種對比,突出了詩人醉後的孤獨與淒涼。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感悟。

樑元柱

樑元柱,召補福建道御史。三年,監北京鄉試。旋奉敕按雲南,便道歸省,連遭父母之喪,起補廣西參議,未赴而病卒。有《偶然堂集》四卷。事見羅孫耀撰墓誌銘、吳元翰撰行狀。清黃培彝修康熙十三年刊《順德縣誌》卷八、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三有傳。 ► 1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