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南還金陵道中

去國秋深轉渺茫,西風搖曳白雲鄉。 霜林抹雨山含翠,茅屋編籬菊綻黃。 閭左追呼聞調募,疇西晚饁急輸將。 匈奴未滅家何處,落日驅車空甚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渺茫:形容模糊不清,難以預料。
  • 搖曳:輕輕擺動。
  • 白雲鄉:指天空中的雲彩,也常用來比喻遙遠的地方。
  • 霜林:被霜覆蓋的樹林。
  • 含翠:含有翠綠色,形容山色青翠。
  • 綻黃:開放出黃色,指菊花盛開。
  • 閭左:古代指貧苦百姓居住的地方。
  • 追呼:追趕呼喊。
  • 調募:徵召兵員。
  • 疇西:田地的西邊。
  • 晚饁:傍晚時分送飯到田間。
  • 輸將:運輸,這裏指送飯。
  • 匈奴: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這裏泛指敵人。
  • 驅車:駕車。

翻譯

離開國家的秋天已經深了,一切都變得模糊不清,西風吹動着天上的白雲。 被霜覆蓋的樹林在雨後顯得更加青翠,山巒也含着翠綠;茅屋周圍編織的籬笆旁,菊花盛開,黃色的花朵十分醒目。 在貧苦百姓居住的地方,人們追趕呼喊着,因爲正在徵召兵員;田地的西邊,傍晚時分,人們急忙送飯到田間。 匈奴未被消滅,家在哪裏呢?在這樣的落日下,我只能駕車匆匆忙忙地前行。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秋日南還金陵道中的景色和心情。詩人通過對秋日景色的細膩描繪,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個人前途的迷茫。詩中「渺茫」、「搖曳」等詞語傳達了詩人內心的不安與無奈,而「霜林」、「菊綻黃」等則展現了秋日特有的悽美與生機。結尾的「匈奴未滅家何處」更是深刻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安危的憂慮,以及對個人歸宿的迷茫。整首詩情感深沉,意境遼闊,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豐富的情感世界。

樑元柱

樑元柱,召補福建道御史。三年,監北京鄉試。旋奉敕按雲南,便道歸省,連遭父母之喪,起補廣西參議,未赴而病卒。有《偶然堂集》四卷。事見羅孫耀撰墓誌銘、吳元翰撰行狀。清黃培彝修康熙十三年刊《順德縣誌》卷八、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三有傳。 ► 1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