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萱上人

· 鄭真
飄然湖海一枝藤,妙悟如來最上乘。 萱草堂前稱母壽,蓮花臺下續禪燈。 雲深獅象來相迓,山近獼猴喚得應。 笑我計偕京闕遠,上方儗叩白雲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萱草堂:指母親居住的地方,萱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母親。
  • 蓮花臺:佛教中指佛或高僧講經說法的地方,象徵清淨。
  • 禪燈:指禪宗的教義或修行,比喻智慧之光。
  • 獅象:佛教中象徵力量和智慧的動物。
  • 獼猴:猴子,這裏可能指山中的猴子。
  • 計偕:指計劃前往。
  • 京闕:指京城,即首都。
  • 上方:指高處,這裏可能指高山或寺廟的高處。
  • (nǐ):打算,準備。

翻譯

飄然自得地攜帶着一根藤杖,領悟瞭如來佛的最高教義。 在萱草堂前爲母親祝壽,又在蓮花臺下繼續禪修。 雲霧深處,獅象前來迎接,山近處,獼猴呼喚也能得到迴應。 笑我計劃遠赴京城,打算在高山上叩問白雲深處的智慧。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僧人飄然自得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對禪宗智慧的深刻領悟。詩中通過「萱草堂」和「蓮花臺」兩個場景,展現了僧人對母親的孝敬和對佛法的虔誠。後兩句通過「獅象」和「獼猴」的意象,增添了詩中的神祕色彩和自然氣息。結尾表達了自己雖遠赴京城,但心中仍嚮往高山禪修的願望,體現了對精神追求的執着。

鄭真

明浙江鄞縣人,字千之。洪武四年舉人。官廣信教授。治經學長於《春秋》。與兄鄭駒、弟鄭鳳並以文學擅名。嘗取諸家格言,著爲集傳集說集論。有《滎陽外史集》等。 ► 79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