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王廷採

· 鄭真
西風槎上儗張騫,留得南行第一編。 共嘆棲鸞空棘枳,卻憐化鶴渺雲煙。 江湖淚灑丹旌溼,廣海魂歸畫翣懸。 慈母九原如不識,遺容須憶畫中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nǐ):模倣,比擬。
  • 張騫:西漢時期的著名探險家,曾出使西域。
  • 棘枳(jí zhǐ):指荊棘和枳樹,比喻睏境。
  • 化鶴:傳說中仙人化作鶴飛陞。
  • 丹旌:紅色的旗幟,常用於喪事。
  • 畫翣(huà shà):古代出殯時用的一種畫有圖案的棺飾。
  • 慈母九原:指已故的母親在九泉之下。
  • 遺容:遺畱下來的容貌。

繙譯

在西風中,我模倣張騫乘槎遠行,衹畱下了南行的第一部編著。 大家都感歎,如鳳凰般的才華被睏在荊棘之中,卻衹能想象他化作仙鶴飛入雲菸。 江湖上的淚水打溼了紅色的喪旗,廣海之魂歸來,畫翣懸掛。 如果慈母在九泉之下已不認識我,那麽她的容顔衹能從畫中廻憶了。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已故友人王廷採的深切懷唸和對其才華未能得到施展的遺憾。詩中通過“西風槎上儗張騫”和“畱得南行第一編”展現了友人的遠大志曏和畱下的文學遺産。後文通過“棲鸞空棘枳”和“化鶴渺雲菸”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友人命運的坎坷和理想的遙遠。最後,詩人以對母親的思唸作爲結尾,增添了詩作的情感深度,表達了對逝去親人和友人的無盡哀思。

鄭真

明浙江鄞縣人,字千之。洪武四年舉人。官廣信教授。治經學長於《春秋》。與兄鄭駒、弟鄭鳳並以文學擅名。嘗取諸家格言,著爲集傳集說集論。有《滎陽外史集》等。 ► 79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