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縣門:縣衙的門。
- 朝呼夕令:早晨呼喊,傍晚下令,形容政令頻繁。
- 畫地皆爲獄:形容地方上的法令嚴苛,百姓動輒得咎。
- 號天可扣閽(閽:hūn,宮門,此處借指朝廷):意思是向天呼號想叩開朝廷的大門申訴。
- 於菟(菟:tú,老虎的別稱):這裏指惡人。
- 汛語:這裏指傳言、消息。
- 鬥牀:一種小牀。
- 觳觫(觳:hú;觫:sù):因恐懼而發抖的樣子。
- 咄咄書空:形容失意、激憤的樣子。
- 龐公:指龐德公,漢末襄陽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隱士,這裏代指有智慧的長輩。
翻譯
拋開耕種的鋤頭到縣衙門口等候,早上呼喊傍晚下令,政令繁雜衆多。早就知道這地方彷彿處處都是牢獄,不要說向天呼號就能叩開朝廷的大門申訴。進入集市彷彿老虎在尋找傳言,睡在小牀上因恐懼而發抖的情景好像真的能聽到。頭髮白了,悲憤地用手在空中虛划着,寫完後罷手,慚愧比不上龐德公對子孫的訓導。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百姓在嚴苛的政令下艱難的生活狀況,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百姓的同情。詩中「拋卻耕鋤候縣門,朝呼夕令競紛紛」寫出了百姓爲了應付頻繁的政令而疲於奔命,無法安心耕種。「久知畫地皆爲獄,漫道號天可扣閽」則深刻地揭示了法令的嚴苛和百姓申訴無門的困境。「入市於菟尋汛語,鬥牀觳觫倚真聞」進一步描繪了百姓在集市上的恐懼和不安,以及在家中也不得安寧的情景。最後兩句「白頭咄咄書空罷,慚愧龐公訓子孫」,詩人以自己的悲憤和無奈結尾,同時也表達了對有智慧的長輩教導子孫的羨慕和對自己無能爲力的慚愧。整首詩語言樸實,意境悲涼,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