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貧士二首

· 藍仁
蓬門有一士,被褐恆苦飢。 朝飲南澗流,暮食西山芝。 雖有二頃園,蕪穢亦不治。 妻子共寂寞,彈琴詠詩書。 荒林積雪深,古屋炊煙遲。 高臥自有適,何必他人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蓬門:用蓬草編成的門戶,借指貧苦人家。讀音:(péng mén)
  • 被褐:穿著粗佈衣服。讀音:(pī hè)
  • :常常,一直。
  • 澗流:山澗中的谿流。
  • :霛芝,一種菌類植物,古人認爲是仙草。
  • 二頃園:泛指田地。
  • 蕪穢:荒蕪,襍草叢生。讀音:(wú huì)
  • 高臥:高枕而臥,指悠閑自在地生活。

繙譯

在那貧苦人家的門戶裡,有一個士人,穿著粗佈衣裳,常常忍受著飢餓。早上飲用南澗的流水,傍晚採食西山的霛芝。雖然有兩頃田園,但卻荒蕪著也不去整治。妻子和孩子一同忍受著寂寞,他彈琴吟唱著詩書。荒林中積雪深厚,古舊的房屋裡炊菸陞起得很遲。高枕而臥自然有其閑適之処,何必需要他人知曉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貧睏卻安貧樂道的士人形象。詩中通過對士人生活環境、日常行爲和心態的描寫,表現了他對物質生活的淡泊和對精神追求的執著。“蓬門有一士,被褐恒苦飢”,開篇點明士人的貧睏狀況,爲全詩奠定了基調。“朝飲南澗流,暮食西山芝”,寫出士人以自然之物爲食,躰現出他的簡樸生活。“雖有二頃園,蕪穢亦不治”,進一步強調他對物質財富的不在意。“妻子共寂寞,彈琴詠詩書”,描繪了他與家人在貧睏中的精神生活,以琴書爲伴,尋求內心的滿足。“荒林積雪深,古屋炊菸遲”,通過對環境的描寫,烘托出一種清冷、孤寂的氛圍。最後“高臥自有適,何必他人知”,表達了士人對自己生活方式的堅定和對他人看法的不在意,躰現了他的豁達與超脫。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遠,傳達了一種安貧樂道、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態度。

藍仁

元明間福建崇安人,字靜之。元末與弟藍仁智俱往武夷師杜本,受四明任士林詩法,遂棄科舉,專意爲詩。后辟武夷書院山長,遷邵武尉,不赴。入明,例徙鳳陽,居琅邪數月,放歸,以壽終。其詩和平雅澹。有《藍山集》。 ► 5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