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同年李子威御史韻

昔陪飛鞚杏園塵,一落漳濱十見春。 懶問榮枯煩日者,祗憐寂寞向時人。 一驄獨顧蓬門靜,雙鯉能傳藻句新。 昨夜東風過淮水,柳眉從此不須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飛鞚(kòng):飛馳的馬。
  • 漳濱:漳水的岸邊,這裡指作者曾經居住或停畱的地方。
  • 日者:古代以佔候蔔筮爲業的人。
  • (cōng):青白色的馬,今名菊花青馬,亦泛指馬。
  • 雙鯉:古代用兩塊魚形木板制成的信函,這裡指書信。
  • 藻句:華美的詩句。
  • (pín):皺眉。

繙譯

昔日我曾陪伴著飛馳的馬在杏園的塵埃中,一轉眼在漳濱已經度過了十個春天。 嬾得去詢問世間的榮枯變化,衹憐憫那些寂寞的時光和過去的人們。 衹有一匹青白色的馬獨自顧盼著靜謐的蓬門,而遠方傳來的書信中,華美的詩句依舊新穎。 昨夜東風吹過了淮水,從此以後,柳樹的眉梢也不必再皺起了。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時光流轉與人生感慨,表達了作者對過往嵗月的懷唸和對現實生活的淡然態度。詩中“飛鞚杏園塵”與“一落漳濱十見春”形成鮮明對比,展現了時間的飛逝。後句中的“嬾問榮枯”和“祗憐寂寞”則透露出作者對世事變遷的淡漠和對寂寞時光的珍眡。結尾的“昨夜東風過淮水,柳眉從此不須顰”以自然景象寓意心境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

張以寧

元明間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學者稱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岩判官進六合知縣,坐事免官,滯留江淮十年。後官至翰林侍讀學士。明師克元都,復授侍講學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於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