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往八首

曾掛星槎滄海東,冠裳涕淚捧重瞳。 禹餘風物成離黍,越絕功名類轉蓬。 早歲頻書惟羽檄,經年徒讀是「檀弓! 」無家況復鵑啼急,腸斷江花爛漫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星槎(chá):古代傳說中能航行於星河的船衹,比喻遠行或遠大的志曏。
  • 冠裳:指官服,這裡象征著官職或身份。
  • 涕淚:眼淚。
  • 重瞳: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奇的瞳孔,這裡可能指深邃或重要的目光。
  • 禹餘:指禹的遺跡,禹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治水英雄。
  • 離黍:離別的悲傷。
  • 越絕:超越常人。
  • 轉蓬:隨風鏇轉的蓬草,比喻漂泊無定。
  • 羽檄:古代軍事文書,插有羽毛表示緊急。
  • 檀弓:古代的一種弓,這裡可能指重要的書籍或知識。
  • 鵑啼:杜鵑的啼叫,常用來象征哀傷或思鄕。
  • 江花:江邊的花朵。
  • 爛漫:色彩鮮豔,盛開的樣子。

繙譯

曾經乘著星槎航行到東海之東,身著官服,眼中含淚,捧著深邃的目光。 禹的遺跡所在之地,風物已成離別的悲傷,超越常人的功名如同隨風鏇轉的蓬草。 早年頻繁書寫的衹是緊急的軍事文書,經年累月徒勞地讀著重要的書籍。 沒有家,更何況杜鵑的啼叫急促,心碎於江邊花朵那絢爛的紅色。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遠行、官職、功名和家國的變遷,表達了詩人對往事的追憶和對現實的感慨。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星槎”、“冠裳”、“重瞳”等,展現了詩人的遠大志曏和深沉情感。同時,通過“禹餘風物成離黍”和“越絕功名類轉蓬”的對比,反映了詩人對功名無常和家國變遷的深刻認識。最後,以“鵑啼急”和“江花爛漫紅”作結,抒發了詩人對家鄕的思唸和對美好事物的珍惜,情感真摯,意境深遠。

張煌言

張煌言

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爲人剛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報國濟民。崇禎時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失守,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後奉魯王,聯絡十三家農民軍,並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二十餘城,堅持抗清鬥爭近二十年。 清康熙三年(1664年),隨着永曆帝、監國魯王、鄭成功等人相繼死去,張煌言見大勢已去,於南田的懸嶴島解散義軍,隱居不出。是年被俘,後遭殺害,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清國史館爲其立傳,《明史》有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諡忠烈,入祀忠義祠,收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 其詩文多是在戰鬥生涯裏寫成,質樸悲壯,充分表現出作家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滃州行》、《閩南行》、《島居八首》、《冬懷八首》等詩抒情言志,表現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活。尤其是《甲辰八月辭故里》二首及《放歌》、《絕命詩》,寫於就義之前,飽含血淚,是傳世之作。亦能文,較著名的有《北征錄》、《上延平王書》、《奇零草序》等。今有《張蒼水集》行世,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 ► 5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