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頻年:多年。
- 北極:指朝廷。
- 廻鑾:帝王的車駕返廻,這裡指朝廷的正常運轉。
- 朝宗:朝見君主。
- 孝直:指忠誠正直的人。
- 扶蜀鼎:扶持蜀國的政權,比喻支持國家。
- 太真:指楊貴妃,這裡比喻忠臣。
- 奉劉丸:侍奉君王。
- 尚書履:尚書省的官員,比喻高官。
- 禦史冠:禦史的官帽,比喻監察官。
- 銅柱:象征邊疆的標志。
- 長纓:長繩,比喻軍權。
- 樓蘭:古代西域國名,這裡指邊疆的敵人。
繙譯
多年以來,朝廷尚未恢複正常運轉,遠行朝見君主的路途充滿艱難。忠誠正直的人最終會扶持國家的政權,就像楊貴妃時常侍奉君王一樣。風聲中傳來尚書省官員的腳步聲,最近應該已經戴上了禦史的官帽。這次你前往的地方,家門口的銅柱依然屹立,希望你能請來長繩,好好系住邊疆的敵人。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忠臣的期望。詩中通過“頻年北極未廻鑾”和“萬裡朝宗行路難”描繪了朝廷動蕩和朝見君主的艱辛,躰現了作者對國家安危的憂慮。後文以“孝直”和“太真”爲喻,強調忠臣對國家的扶持和侍奉君王的重要性。結尾的“銅柱”和“長纓”則寄寓了對邊疆安全的期望和對忠臣能夠制服敵人的信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愛國情懷和政治抱負。

張煌言
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爲人剛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報國濟民。崇禎時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失守,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後奉魯王,聯絡十三家農民軍,並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二十餘城,堅持抗清鬥爭近二十年。
清康熙三年(1664年),隨着永曆帝、監國魯王、鄭成功等人相繼死去,張煌言見大勢已去,於南田的懸嶴島解散義軍,隱居不出。是年被俘,後遭殺害,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清國史館爲其立傳,《明史》有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諡忠烈,入祀忠義祠,收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
其詩文多是在戰鬥生涯裏寫成,質樸悲壯,充分表現出作家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滃州行》、《閩南行》、《島居八首》、《冬懷八首》等詩抒情言志,表現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活。尤其是《甲辰八月辭故里》二首及《放歌》、《絕命詩》,寫於就義之前,飽含血淚,是傳世之作。亦能文,較著名的有《北征錄》、《上延平王書》、《奇零草序》等。今有《張蒼水集》行世,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
► 507篇诗文
張煌言的其他作品
- 《 和於湛之海上原韻六首 》 —— [ 明 ] 張煌言
- 《 舟次琅琦,謁錢希聲相國殯宮 》 —— [ 明 ] 張煌言
- 《 送羅子木往臺灣二首 其二 》 —— [ 明 ] 張煌言
- 《 送程璵嘉將軍還閩南 》 —— [ 明 ] 張煌言
- 《 大安沙坐風雨,復疊前韻三首 》 —— [ 明 ] 張煌言
- 《 述懷二首 》 —— [ 明 ] 張煌言
- 《 重過桃渚 》 —— [ 明 ] 張煌言
- 《 得徐闇公信,以「交行詩刻」見寄二首 》 —— [ 明 ] 張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