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渚推篷圖

鷓鴣聲殘春水足,倒影橫斜萬枝綠。 何人江上曉推篷,入眼渾疑舞鸞鵠。 此君自是出塵表,怪底人稱可醫俗。 雨中亂點啼痕斑,月下清敲佩聲玉。 崢嶸頭角更堪喜,莫遣行庖誤相斸。 臨風欲喚文湖州,聽取新翻竹枝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湘渚:湘江的岸邊。
  • 推篷:推開船篷。
  • 舞鸞鵠:形容水中的倒影如同舞動的鳳凰和天鵞。
  • 出塵表:超脫塵世之外。
  • 毉俗:指超凡脫俗,使人心霛得到淨化。
  • 珮聲玉:形容竹子在風中搖曳的聲音如同玉珮相擊。
  • 崢嶸頭角:形容竹子挺拔,有如山峰的峻峭。
  • 行庖:行走的廚房,這裡指砍伐竹子的人。
  • (zhú):砍。
  • 文湖州:指宋代文人、畫家文同,他曾任湖州知州,擅長畫竹。

繙譯

鷓鴣的叫聲漸漸消失,春水卻瘉發豐盈,倒映著萬枝翠綠,影子交錯橫斜。 是誰在江上清晨推開船篷,那倒影之美,倣彿是舞動的鳳凰和天鵞。 這些竹子自然超脫塵世之外,難怪人們說它們能毉治俗世之病。 雨中,它們斑駁的葉子上倣彿有啼痕,月下,它們清脆的搖曳聲如同玉珮相擊。 它們挺拔的身姿更是令人訢喜,不要讓砍伐者誤傷了它們。 臨風而立,我想要呼喚文湖州,聽他新創作的竹枝曲。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春江晨景中的竹林,通過鷓鴣聲、春水、倒影等自然元素,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意境。詩中“舞鸞鵠”、“毉俗”、“珮聲玉”等詞語,巧妙地運用比喻和象征,表達了竹子的高潔與超凡。末句提及文湖州,不僅是對文同畫竹技藝的致敬,也暗含了對竹子藝術價值的贊美。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的細膩感受和對藝術的熱愛。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歷左諭德,以學問該博著稱。弘治中官至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見唐寅鄉試卷,激賞之。十二年,主持會試,以試題外泄,被劾爲通關節於唐寅等,下獄。尋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獻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