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和石末公歲除送窮之作

· 劉基
五夜雪霜清沴氣,三陽玉燭照芳春。 願聞馴象來林邑,復睹封牛至罽賓。 川后山祗爭效職,淮夷海獠悉歸臣。 君王垂拱明光殿,聖敬如湯日日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五夜:指除夕之夜,即一年的最後一夜。
  • 清沴氣:清除不祥之氣。
  • 三陽:指春天,因春天陽氣上升,故稱。
  • 玉燭:比喻政治清明,社會安定。
  • 芳春:美好的春天。
  • 馴象:馴服的大象,象徵和平與繁榮。
  • 林邑:古代地名,此處泛指邊遠地區。
  • 封牛:指被封賞的牛,象徵國家的富饒。
  • 罽賓:古代西域國名,此處泛指邊遠國家。
  • 川后山祗:指山川之神。
  • 爭效職:爭相履行職責,指萬物各司其職,自然和諧。
  • 淮夷海獠:指邊疆的少數民族。
  • 悉歸臣:全部歸順,表示國家統一,邊疆安定。
  • 垂拱:指君主無爲而治,政事清明。
  • 明光殿:宮殿名,此處指朝廷。
  • 聖敬:對君主的尊敬。
  • 如湯:比喻君主的德行如同熱水一樣溫暖人心。
  • 日日新:每天都有新的進步,指國家不斷髮展。

翻譯

在除夕之夜,五更時分,雪霜清除了不祥之氣,春天的陽氣如同玉燭般照亮了美好的春光。願聽到馴服的大象從邊遠的林邑歸來,看到被封賞的牛從遙遠的罽賓送至。山川之神爭相履行職責,邊疆的少數民族全部歸順,成爲國家的臣民。君主在明光殿中無爲而治,其德行如同熱水般溫暖人心,國家的繁榮昌盛日新月異。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春節的祥和氣氛與國家的繁榮景象。通過「五夜雪霜清沴氣,三陽玉燭照芳春」的描繪,展現了新年的清新與希望。後文以馴象、封牛等象徵物,表達了國家邊疆的安定與繁榮。結尾處「君王垂拱明光殿,聖敬如湯日日新」則讚美了君主的賢明與國家的不斷進步,整體詩意盎然,充滿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