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時述事十首

· 劉基
八政首食貨,錢幣通有無。 國朝幣用楮,流行比金珠。 至今垂百年,轉布彌寰區。 此物豈足貴,實由威令敷。 廟堂喜新政,躁議違老夫。 悠悠祖宗訓,變之在朝晡。 瞿然駭羣目,疑怪仍揶揄。 至寶惟艱得,韞櫝斯藏諸。 假令多若土,賤棄復誰沽。 錢幣相比較,好醜天然殊。 譬彼絺與綌,長短價相如。 互市從所取,孰肯要其觕。 此理實易解,無用論智愚。 矧茲四海內,五載橫戈殳。 赤子投枳棘,不知所歸途。 一口當萬喙,脣縮舌亦瘏。 導水必尋源,源達流乃疏。 藝木必培根,根固葉不枯。 慎勿庸邇言,揚火自焚軀。 尚克詰戎兵,丕顯厥祖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八政:古代國家管理的八個方面,包括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
  • 食貨:指糧食和貨物,這裏泛指經濟。
  • (chǔ):指紙幣,因古代紙幣多用楮樹皮製成。
  • 轉布:指流通。
  • :遍佈。
  • 寰區:指整個世界。
  • 威令:指國家的法令和權威。
  • 廟堂:指朝廷。
  • 躁議:指急躁的議論。
  • 祖宗訓:指祖先的教誨。
  • 朝晡(bū):指早晚,這裏指時間。
  • 瞿然:驚訝的樣子。
  • 揶揄(yé yú):嘲笑。
  • 韞櫝(yùn dú):藏在匣子裏。
  • 絺綌(chī xì):細布和粗布。
  • (cū):粗糙。
  • 矧茲(shěn zī):何況這裏。
  • 橫戈殳(shū):橫放的戈和殳,指戰爭。
  • 枳棘(zhǐ jí):多刺的樹,比喻險惡的環境。
  • (huì):鳥獸的嘴,這裏比喻人的嘴。
  • (tú):因病或疲勞而聲音嘶啞。
  • 詰戎兵:整頓軍隊。
  • 丕顯:光大。
  • 祖謨:祖先的謀略。

翻譯

國家的八政之首是經濟,錢幣流通以滿足需求。本朝使用紙幣,其流通價值堪比金銀珠寶。至今已有一百年,紙幣遍佈全球。紙幣本身並非珍貴,而是國家的法令和權威使其重要。朝廷喜歡新的政策,但急躁的議論與老人的觀點相違背。祖先的教誨在時間的流逝中被改變。這引起了衆人的驚訝和嘲笑。真正的寶物難以得到,應藏在匣子裏。如果紙幣多如泥土,那麼它們就會被賤賣,無人問津。錢幣之間自然有優劣之分,就像細布和粗布,雖然價格相同,但質量不同。在交易中,人們自然會選擇好的。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不需要智者來解釋。何況在這四海之內,五年間戰亂不斷。百姓陷入困境,不知何去何從。一個人的聲音難以對抗萬人的議論,聲音嘶啞無力。治水必須尋找源頭,源頭通暢則水流順暢。種樹必須培育根部,根部穩固則樹葉不枯。切勿輕信淺薄的言論,那隻會自焚其身。應當整頓軍隊,光大祖先的謀略。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國家經濟政策的反思,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憂慮和對傳統價值的尊重。詩中,劉基以錢幣的流通爲切入點,批判了朝廷新政的急躁和短視,強調了國家法令和權威的重要性。他通過比喻和對比,闡述了錢幣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物質本身,而在於其背後的國家力量和社會秩序。詩的結尾,劉基呼籲整頓軍隊,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祖先的智慧,體現了他的政治遠見和對國家未來的深切關懷。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