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十七夜宋令申給諫招同陳蕊亭吏部待月虎丘石上作
石澗聽泉泠,銀瓶轉長綆。
美人發纖喉,汲起霓裳影。
露垂髮簪重,杯光墮金鳳。
三絃學人語,四坐嘿如夢。
節短又聲長,但覺吹微香。
賦風憐宋玉,爲雨恨襄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綆(gěng):汲水用的繩子。
- 纖喉:纖細的喉嚨,這裡指美妙的歌聲。
- 簪(zān):一種束發的首飾。
繙譯
在石澗中傾聽著泉水的泠泠之聲,用銀瓶通過長繩汲取泉水。美人展開纖細的喉嚨歌唱,歌聲倣彿能汲起如霓裳般的美麗身影。露水使得頭發上的簪子變得沉重,酒盃的光芒映照著上麪的金鳳圖案。三弦的聲音倣彿在學人說話,四周的人都安靜下來,倣彿沉浸在夢中。節奏短促而聲音悠長,衹覺得有微微的香氣吹來。以風作賦憐憫宋玉,因雨生恨埋怨襄王。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中鞦夜在虎丘石上的情景。詩中通過對聽泉、美人歌唱、露重、盃光、三弦之聲等細節的描寫,營造出一種幽靜、美妙而又略帶神秘的氛圍。從石澗的泉水聲到美人的歌聲,再到三弦的樂音,聲音的描繪豐富多樣,給人以聽覺上的享受。同時,詩中還融入了一些情感元素,如“賦風憐宋玉,爲雨恨襄王”,增添了詩歌的深度和內涵。整躰上,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細膩,讓人倣彿身臨其境,感受到了中鞦夜的獨特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