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八月十三夜枕上預留洪覺山方明谷

問柳隨花路四千,吟風弄月有雙賢。 西樵住過羅浮臈,待得春風送子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丁未:古代干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這裏指的是明朝時期的一個具體年份。
  • 預留:提前留下,這裏指提前留下詩句或信息。
  • 洪覺山方明谷: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僚。
  • 吟風弄月:形容文人雅士在自然風光中吟詩作賦,享受閒適生活。
  • 羅浮臈:羅浮山,位於廣東省,臈(là)是古代對臘月的稱呼,這裏可能指詩人在羅浮山度過臘月。
  • 子旋: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僚,意爲迴旋、歸來。

翻譯

在丁未年的八月十三日夜晚,我在枕上預先留下了這首詩給洪覺山和方明谷。 我沿着四千裏的花路,詢問着柳樹,同時享受着風和月的美景,與兩位賢士一同吟詩作賦。 我在西樵山住過,又在羅浮山度過了臘月,現在我期待着春風的到來,好送子旋歸來。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以及對友人的思念。詩中「問柳隨花路四千」描繪了詩人漫步於花間小路,與自然親近的情景。「吟風弄月有雙賢」則展現了詩人與友人共同享受詩意生活的畫面。後兩句「西樵住過羅浮臈,待得春風送子旋」則透露出詩人對友人歸來的期盼,以及對未來美好時光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友情和自然之美的珍視。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