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旅順

海水一泓煙九點,壯哉此地實天險。 炮臺屹立如虎闞,紅衣大將威望儼。 下有深池列鉅艦,晴天雷轟夜電閃。 最高峯頭縱遠覽,龍旗百丈迎風颭。 長城萬里此爲塹,鯨鵬相摩圖一啖。 昂頭側睨視眈眈,伸手欲攫終不敢。 謂海可填山易撼,萬鬼聚謀無此膽。 一朝瓦解成劫灰,聞道敵軍蹈背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一泓(hóng):一片。 泓,水深而廣。
  • 煙九點:化用李賀《夢天》「遙望齊州九點菸」,指中國大地的遼闊。這裏指旅順所在的中國疆土。
  • 虎闞(hǎn):虎怒視貌。形容炮臺雄偉,像老虎怒吼、注視着海面。
  • 紅衣大將:本指紅衣大炮,這裏指代裝有紅衣大炮的炮臺 。
  • 儼(yǎn):莊重、威嚴的樣子 。
  • 鉅(jù)艦:鉅艦,大型的戰艦。
  • 颭(zhǎn):風吹使顫動。
  • 塹(qiàn):防禦用的壕溝。這裏說旅順如同萬里長城在此處成爲一道天然的防禦壕溝 。
  • 鯨鵬:比喻列強 。
  • :接近。
  • 一啖(dàn):一口吃掉。
  • 睨(nì):斜着眼睛看。
  • 眈眈(dān dān):注視的樣子。
  • 攫(jué):抓取。
  • 劫灰:佛教語,指被劫火所燒之後的灰燼。這裏指旅順被敵軍破壞後的殘跡 。

翻譯

茫茫滄海,廣袤大地,旅順這個地方實在是雄偉壯觀的天然險要之地。那一座座炮臺威嚴地矗立着,像猛虎一樣雄視海面,裝有紅衣大炮的炮臺更是莊嚴肅穆,威風凜凜。炮臺之下是深深的港灣,排列着巨大的戰艦,晴天時炮火轟鳴陣陣,夜晚的時候炮光閃爍如電。站在最高峯極目遠望,鮮豔的龍旗高高飄揚,在風中獵獵作響。萬里長城到此,把這裏當作天然的防禦壕溝,列強們互相勾結,都想把中國一口吞下。他們高昂着頭,斜着眼,虎視眈眈地看着這裏,但伸着爪子想要搶奪,終究還是不敢動手。原本以爲大海都可以填平,大山也能輕易撼動,無數列強的鬼蜮伎倆都無法將這裏征服。可是,誰能想到,旅順一朝之間就土崩瓦解,變成一片廢墟,聽說敵軍竟是從背後偷襲得手的!

賞析

這首詩是黃遵憲的代表作之一,高度讚揚了旅順原本作爲天險的雄偉壯麗與軍事防禦的堅固。開篇通過「海水一泓煙九點」這樣開闊宏大的景象描寫,展現出旅順所處之地的廣袤與險要,彰顯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接着生動刻畫炮臺「如虎闞」,紅衣大將「威望儼」,以及鉅艦列陣、炮火轟鳴的場景,凸顯出旅順防禦力量的強大與威風,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

詩的後半部分情緒急轉,用「一朝瓦解成劫灰」來形容旅順迅速淪陷的悲慘結局,令人痛心不已。「聞道敵軍蹈背來」更點明瞭旅順戰敗的原因是被敵軍從背後偷襲,既有對敵軍卑鄙行徑的譴責,也蘊含着對清朝軍事防務疏漏的深刻反思。整首詩意境雄渾壯闊,既有對旅順盛時軍事力量的歌頌,又有對其迅速淪陷的悲憤嘆息,情感複雜深沉,充滿了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與關切 ,同時也揭示了當時中國面對列強時的危機四伏。

黃遵憲

黃遵憲

黃遵憲(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漢族客家人,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清朝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黃遵憲出生於廣東嘉應州,1876年中舉人,歷充師日參贊、舊金山總領事、駐英參贊、新加坡總領事,戊戌變法期間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工詩,喜以新事物熔鑄入詩,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黃遵憲的作品有《人境廬詩草》、《日本國誌》、《日本雜事詩》等。被譽爲“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 ► 8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