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青陽行樂圖歌爲黃允中賦別

· 劉崧
使君臨湘人,舊住青陽裏。一從遊宦之江郡,長憶青陽好山水。 梅池之水深瀰瀰,晴綠釀漲青玻瓈。蛟龍夜擘山石裂,下注湘水袞袞而東馳。 羣山插天削寒碧,大雲嵯峨幾千尺。蒼煙盡覆紫芝巖,日光卻射青蘿壁。 圖中茸帽紫綺裘,使君行樂何風流。長鬆過雨曉色淨,抱琴來此吟清秋。 琴中有聲傳太古,振羽流商動林莽。淳風已變知者寡,卻望蒼梧嘆脩阻。 我欲起掃石上苔,爲君更置青螺杯。手攀瓊枝拂明月,騎取白鶴徑欲歸。 蓬萊蓬萊微茫不可以度,嗟我民昔捐瘠兮孰遺以哺。 民今有子兮穫有稌,挽之不留兮君盍予。顧思使君兮不可忘,泛澄江兮望臨湘。 臨湘山高兮水長,允懷使君兮樂哉青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瀰瀰(mí mí):形容水深且滿的樣子。
  • 擘(bò):分開、劈開。
  • 嵯峨(cuó é):山勢高峻。
  • 紫綺裘(qí qiú):紫色的絲綢衣服。
  • 流商:中國古代五音中的商音,其聲悲涼哀怨。
  • 穫(huò):收割莊稼。
  • 稌(tú):稻子。
  • 盍(hé):何不,表示反問或疑問。

翻譯

使君您來自臨湘,以前住在青陽裏。自從到江郡去做官,就常常懷念青陽那美好的山水。 梅池的水很深且滿滿的,晴天時綠色的湖水彷彿釀成了青色的玻璃。蛟龍在夜晚劈開山石,水向下流入湘水,滔滔不絕地向東奔流。 羣山直插天空,削成寒冷的碧綠,大片的雲彩高聳有幾千尺。蒼煙完全覆蓋了紫芝巖,陽光卻照射在青蘿壁上。 圖中您戴着軟毛帽子,穿着紫色絲綢衣服,使君您遊玩時是多麼的瀟灑風流。經過雨水洗禮的長鬆在拂曉時顏色純淨,抱着琴來到這裏吟唱這清冷的秋天。 琴音中傳出遠古的聲音,振動的羽翼和悲涼的商音在山林中迴盪。淳樸的風氣已經改變,瞭解的人很少,只能望着蒼梧感嘆路途遙遠艱難。 我想要起身清掃石上的苔蘚,爲您再放置上青色的螺杯。手攀着美玉般的樹枝拂拭明月,騎着白鶴徑直想要歸去。 蓬萊啊蓬萊,遙遠迷濛無法到達,可嘆我的百姓昔日瘦弱飢餓,誰來給他們食物。 百姓如今有了您這個好官纔有了稻穀,想要挽留您卻留不住啊,您爲何不留下呢。回想使君您啊不能忘記,在澄江上泛舟眺望臨湘。 臨湘山高水長,衷心懷念使君您在青陽的快樂時光。

賞析

這首詩以懷念青陽的山水和使君在青陽的行樂情景爲主題,表達了對使君的讚美和對百姓生活的關注,同時也流露出對美好時光的懷念和對使君離去的不捨之情。

詩的開頭通過使君對青陽山水的懷念,引出對青陽美景的描繪,如梅池的水深滿,湖水如青玻瓈,蛟龍夜擘山石,湘水東馳,羣山插天,大雲嵯峨,蒼煙覆巖,日光射壁等,展現出一幅壯麗的山水畫卷。

接着描寫使君在圖中的風流形象,以及他在清秋時抱琴吟詩的情景,表現出使君的高雅情趣。琴音傳太古,振羽流商動林莽,既體現了琴音的古樸悠遠,又暗示了世事的變遷和淳樸風氣的改變。

詩中還表達了對百姓的關懷,感嘆百姓昔日的貧困,以及對使君爲百姓帶來福祉的讚揚。最後,詩人表達了對使君的難忘之情,希望使君能留在青陽,與百姓共享快樂時光。

整首詩意境優美,語言生動,將山水之美、人情之暖、世事之嘆融爲一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劉崧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