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行

· 劉崧
君不見廬陵周原上山兀,草木無根盡童突。何年下掘得石炭,劫灰死凝黑龍骨。 十年兵興鑄鍊多,千包萬秤嚴徵科。鄉夫如鬼入地道,鞭血哭淚交滂沱。 斸深掘遠不知返,土囊砑空忽崩反。十人同入幾人歸,接綆篝燈出牽挽。 舟輸擔負入公家,連屋委積如泥沙。霞蒸風吼入爐韛,但見刀戟鋒鏃烈燄閃閃飛銀花。 我願天公憫民苦,盡敕石煤化爲土,隨穴湮填永無取。 便令四海歌昇平,燒山鑄鎛銷甲兵,民絕橫死無苛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廬陵:今江西吉安。
  • 周原:寬廣平坦的土地。
  • (wù):突出,高聳。
  • 童突:光禿的樣子。
  • 劫灰:本指佛教所謂的劫火的餘灰,後泛指戰亂或災禍後的殘跡。這裏指挖石炭留下的痕跡。
  • (liàn):同「煉」。
  • 徵科:徵收賦稅。
  • 滂沱(pāng tuó):形容雨下得很大,這裏形容眼淚和汗水很多。
  • (zhú):挖,掘。
  • 土囊:挖掘地道時用以支撐的袋子。
  • (yà):碾壓。
  • (bài):古代的風箱。
  • (zú):箭頭,也泛指兵器。

翻譯

你們沒有看到廬陵周原的山上突兀聳立,草木無根,一片光禿。不知哪一年開始向下挖掘得到石炭,那挖掘後的痕跡如同凝固的黑龍骨般。 十年的戰亂使得對石炭的鑄造和冶煉需求增多,成千上萬斤的石炭被嚴格徵收賦稅。鄉民們如同鬼魂般進入地道挖掘,被鞭打得鮮血直流,哭聲和淚水交織,汗水如雨般灑落。 他們不停地深挖遠掘不知返回,支撐地道的土囊被壓空,忽然崩塌反轉。十個人一同進入地道,能有幾人活着回來,人們接着繩索,提着燈火出來牽拉挽拽。 船隻和挑擔將石炭運送到官府,房屋接連堆積的石炭如泥沙一般。石炭在熱氣蒸騰、風箱吹動下進入熔爐,只見到刀戟箭頭和烈焰閃閃,彷彿飛舞的銀花。 我希望上天憐憫百姓的苦難,下令讓所有的石炭都化爲泥土,隨着洞穴被填埋,永遠不再被取用。 從而讓天下都歌頌太平盛世,燒燬山炭,銷燬兵器,百姓不再有橫死之事,也沒有苛刻的征斂。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百姓挖掘石炭的艱辛以及詩人對百姓苦難的同情。詩的前半部分詳細描述了挖掘石炭的場景,突出了百姓所受的苦難,如「鄉夫如鬼入地道,鞭血哭淚交滂沱」,生動地表現了百姓的悲慘境遇。後半部分則表達了詩人的願望,希望石炭化爲土,天下太平,百姓免受苦難。整首詩語言質樸,感情真摯,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劉崧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