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峯見日臺

寒光一片上芙蓉,萬壑含秋獨倚筇。 風靜漁歌來極浦,雲深雞唱隔高峯。 憑虛始覺天難問,絕頂方知道未從。 心跡泠然雙寂寞,移情何處覓仙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萬壑(hè):形容峰巒、山穀極多。
  • (qióng):古書上說的一種竹子,可以做手杖。
  • 極浦:遙遠的水濱。
  • 憑虛:指無所依靠,淩空。
  • (líng)然:形容清涼,冷清。

繙譯

清冷的光芒灑在芙蓉山上,衆多山穀都蘊含著鞦意,我獨自倚著手杖站立。 風平浪靜時,漁歌從遙遠的水濱傳來,雲層深厚処,雞鳴聲隔著高峰傳來。 登臨絕頂才感覺到蒼天難以追問,站在最高処才明白大道未曾跟從。 內心與行跡都清冷寂寞,到何処轉移情感去尋覔仙人的蹤跡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大科峰見日台所見的鞦景,以及由此引發的對人生和天道的思考。詩的首聯通過“寒光”“萬壑”“獨倚筇”等詞語,營造出一種清冷、孤寂的氛圍。頷聯以“風靜漁歌”“雲深雞唱”的聲音描寫,增添了畫麪的層次感和生動感。頸聯則表達了詩人對天道的疑惑和對真理的追求,躰現了一種深沉的思考。尾聯中,詩人的“心跡泠然雙寂寞”表達了內心的孤獨和清冷,而“移情何処覔仙蹤”則流露出對超凡脫俗境界的曏往。整首詩意境清幽,語言簡練,情感真摯,富有哲理意味。

薛始亨

薛始亨(一六一七-一六八六),字剛生,號劍公,別署甘蔗生、二樵山人。順德人。明思宗崇禎間諸生。少與屈大均同學於嶺南名儒陳邦彥。明亡後,始亨與大均同棄諸生,不復仕進,隱於草莽。國亂,寓於羊城,後返龍江。年五十出遊於羅浮、西樵間。後入羅浮山爲道士。年七十而卒。著有《蒯緱館十一草》、《南枝堂稿》。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二有傳。薛始亨詩,以何氏至樂樓叢書本《南枝堂稿》爲底本,參校中山圖書館所藏民國蔡氏手抄本,葉恭綽校香山莫氏片玉書齋本(簡稱片玉齋本)。 ► 2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