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夜同康孟擔熊楚伯劉覲國周方大譚子玄樑憲父待月得章字

落月常懸照屋樑,何期此夕共清光。 已欣陶謝多奇思,況遇羊何有和章。 殘暑盡隨揮麈卻,高談偏助引杯長。 良宵幾值秋將半,欲送柴門夜未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zhǔ):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其尾可做拂塵。

繙譯

那落下的月亮常常高懸照著屋梁,沒想到今夜能夠一起共享這清麗的月光。已經訢喜陶淵明、謝霛運般的諸多奇妙詩思,更何況還遇到像羊祜、何充一樣有應和的篇章。殘餘的暑氣都隨著揮動的拂塵消散,高談濶論偏偏有助於引盃暢飲,使得興致更長。美好的夜晚幾次趕上鞦季將近一半的時候,想要送友人們離開,可這夜還未盡。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與友人在月夜相聚的情景。詩的開頭通過“落月常懸照屋梁”點明時間和環境,爲下文的相聚作鋪墊。“何期此夕共清光”表達了對這次相聚的意外之喜。接下來,詩人提到“已訢陶謝多奇思,況遇羊何有和章”,以古代文人的才華來映襯此次聚會的文學氛圍之濃。“殘暑盡隨揮麈卻,高談偏助引盃長”則描寫了大家在揮去暑氣的同時,高談濶論,興致盎然,使得飲酒的興致更加高漲。最後,“良宵幾值鞦將半,欲送柴門夜未央”表現出詩人對美好時光的珍惜以及聚會結束時的不捨之情。整首詩意境清幽,語言優美,情感真摯,將詩人與友人相聚的愉快和對時光的感慨表現得淋漓盡致。

盧龍雲

明廣東南海人,字少從。萬曆十一年進士。授馬平知縣,補邯鄲,治行爲諸縣之最。復補長樂,以忤權要,左遷江西藩幕。累官至貴州布政司參議。有《四留堂稿》、《談詩類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