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旱
我貧無儲粟,我稼早已萎。
朝夕懼不充,矧此歲月滋。
朝飲南澗泉,暮採北山藜。
苟焉免飢渴,庶無罹嶮巇。
西里有高門,連囷積如茨。
露溢到雞犬,烹炰窮歲時。
乃知兇旱年,徒爲志士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矧(shěn):況且。
- 滋:增長,這裡指時間推移。
- 藜(lí):一種野菜,嫩時可食。
- 罹(lí):遭受苦難或不幸。
- 嶮巇(xiǎn xī):艱險,睏難。
- 囷(qūn):古代一種圓形穀倉。
- 茨(cí):用蘆葦、茅草蓋的屋頂。
- 炰(páo):蒸煮。
繙譯
我貧窮家裡沒有儲存的糧食,我種的莊稼早就枯萎了。 從早到晚擔心糧食不夠喫,況且這樣的日子還在不斷增加。 早晨喝南澗的泉水,傍晚採北山的藜菜。 暫且這樣來避免飢餓乾渴,希望不會遭遇艱難險阻。 西邊的裡巷有富貴人家,高大的糧倉一個連著一個堆積得像屋頂一樣。 他家的財物多到連雞狗都能沾光,整年都在盡情地烹飪享受。 這才知道在這乾旱的災年,衹是讓有志之士遭受飢餓啊。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的手法,描繪了詩人自己的貧睏飢餓與富貴人家的奢侈浪費,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的不公。詩的前半部分,詩人自述自己的貧睏狀況,“我貧無儲粟,我稼早已萎”,直接點明了生活的艱難,“朝飲南澗泉,暮採北山藜。苟焉免飢渴,庶無罹嶮巇”,則進一步描述了爲了生存而採取的艱難手段。後半部分,“西裡有高門,連囷積如茨。露溢到雞犬,烹炰窮嵗時”,描寫了富貴人家的富裕和奢侈,與詩人的貧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後一句“迺知兇旱年,徒爲志士飢”,表達了詩人對社會不公的悲憤和對貧苦人民的同情。整首詩語言樸實,情感真摯,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意義。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
劉崧的其他作品
- 《 往時楊清溪爲鄉先達菊存陳公作種菊圖工妙逼真去之六十餘年其五世孫繼先乃得之於其仲父有實家蓋其家故物也出 》 —— [ 明 ] 劉崧
- 《 奉題墨竹爲西陽蕭先生賦 》 —— [ 明 ] 劉崧
- 《 題熊自得山水四景赤壁 》 —— [ 明 ] 劉崧
- 《 題唐子華江干幽居圖爲餘子芳賦 》 —— [ 明 ] 劉崧
- 《 命童子買酒看後庭晚菊 》 —— [ 明 ] 劉崧
- 《 兵後過故里 》 —— [ 明 ] 劉崧
- 《 題陳敬則書室 》 —— [ 明 ] 劉崧
- 《 題莫慶善墨禽二首 》 —— [ 明 ] 劉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