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霸臺時月落西方倒映臺榭倚樓數酌而別

風雨連朝欲滿城,今宵喜見月華明。 半輪影動登高興,萬里光餘落帽情。 兩地茱萸分客思,幾家砧杵亂秋聲。 酒酣莫更歸來緩,怕遣樓頭百感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zhāo)早晨。
  • :就。
  • 月華:月光,月色。
  • 登高興:登高時的興致。
  • 落帽情: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指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和雅興。
  • 茱萸:(zhū yú)一種植物,古人在重陽節有插茱萸的習俗,以驅邪避災。
  • 砧杵:(zhēn chǔ)搗衣石和棒槌,這裏指搗衣聲。

翻譯

風雨接連好幾日,幾乎要淹沒整座城,今晚高興地看到明亮的月光。 半輪月亮的影子移動,增添了登高的興致,萬里光輝之餘,更有重陽節的雅興。 身處兩地的人,茱萸之分引起了客居他鄉之人的思念,幾家傳出的搗衣聲擾亂了秋天的聲音。 喝酒喝到暢快時,不要回來得太慢,怕在樓頭生出百般感慨。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重陽節登高時的所見所感。首聯通過描述風雨連日,而後喜見月華明,形成對比,烘托出詩人見到月色後的欣喜之情。頷聯中「半輪影動」描繪了月亮的動態,「登高興」和「落帽情」則表達了詩人在登高時的愉悅和對重陽節傳統的感受。頸聯通過「兩地茱萸分客思」表達了客居他鄉的思念之情,「幾家砧杵亂秋聲」以搗衣聲烘托出秋天的氛圍和詩人內心的不平靜。尾聯則強調了要及時行樂,否則會在樓頭產生諸多感慨。整首詩意境優美,情感細膩,將自然景色與詩人的情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表現了詩人在特定節日和環境下的複雜心情。

盧龍雲

明廣東南海人,字少從。萬曆十一年進士。授馬平知縣,補邯鄲,治行爲諸縣之最。復補長樂,以忤權要,左遷江西藩幕。累官至貴州布政司參議。有《四留堂稿》、《談詩類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