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鄧侍郎石磬歌

· 劉崧
水中古磬世莫識,扣之能鳴人始驚。 前朝文物最博雅,廬陵侍郎先得名。 淮河東遊色惆悵,忍使至寶成凋喪。 蒼茫何代出泥沙,憔悴當時雜盆盎。 歸來設虡當特懸,扣擊往往遺音傳。 奇文漫滅科斗跡,雨氣纏結蛟龍涎。 是時周廟朝殷冔,師襄南踰嘆修阻。 海門風起商聲哀,萬里孤臣淚如雨。 鳳鳥一去不可聞,宜爾孫子多才文。 高堂出此坐嘆息,暝色猶帶崖山雲。 便令敬之慎勿褻,此物宜與天球列。 百年隱顯自有時,蘊德含和竟誰泄。 嗚呼賢哲今不存,對之使我傷心魂。 虞庭可登獸可舞,此石不毀應能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磬(qìng):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或金屬製成。
  • 虡(jù):古代懸掛鍾或磬的架子兩旁的柱子。
  • 殷冔(xǔ):殷代的冠名,這裏指代殷朝的禮儀文化。
  • 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
  • 南踰(yú):向南跨越。
  • 海門:海口,內河通海之處。
  • 天球:玉製的球,古代天子用於祭祀或賞賜的重器。

翻譯

水中有個古老的石磬,世上無人認識,敲擊它能發出聲響,人們纔開始驚歎。前朝的文物最爲廣博高雅,廬陵侍郎最先讓這石磬出名。在淮河東遊時神色惆悵,怎忍心讓這至寶變得衰敗。不知它是哪個朝代從泥沙中出現的,當時它顯得憔悴,混雜在盆盆罐罐之中。回來後將它設置在虡上特意懸掛起來,敲擊時常常傳出餘音。奇妙的文字已磨滅得像蝌蚪的痕跡,石上的雨氣如同蛟龍的涎水盤結。當時周朝的宗廟祭祀對照着殷朝的禮儀,師襄向南跨越,嘆息路途艱難險阻。海門口颳起風來,商聲哀怨,萬里之外的孤臣淚如雨下。鳳鳥一去不再能聽到,希望你的子孫多有才華和文才。在高堂上拿出這個石磬坐下嘆息,暮色中還帶着崖山的雲彩。就讓人尊敬它,千萬不要褻瀆,這物件應該和天球排列在一起。百年之中的隱現自有其時候,蘊含的品德和和氣究竟誰能知曉。哎呀,如今賢哲已經不在了,面對着這石磬讓我傷心難過。虞舜的朝堂可以登上,野獸可以起舞,這塊石磬不被毀壞的話應該也能說話。

賞析

這首詩以觀鄧侍郎石磬爲主題,展開了對歷史、文化和人生的感慨。詩中先描述了石磬的發現和其曾經的埋沒,表達了對珍貴文物歷經滄桑的惋惜。接着提到了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傳承,如周廟朝殷冔,師襄南踰等,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詩中還融入了作者對時事的憂慮和對人才的期望,以及對賢哲消逝的悲哀。整首詩意境深沉,情感真摯,通過對石磬的描寫,寄託了作者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和對人生的思考。語言上,運用了豐富的詞彙和形象的比喻,如「雨氣纏結蛟龍涎」,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劉崧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