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渡中作
四十未聞道,素尚棲名山。
茲懷逾二紀,理策及晨間。
水宿越再晨,奄昏亦已三。
棹謳煙霧裏,微月照潺湲。
借問我何爲,景行朱明天。
此中多賢哲,在野若龍淵。
崆峒禮廣成,柱下師老聃。
熙攘塵埃子,予心亶不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聞道:領會某種道理。
- 素尚:平素的志向。
- 棲:居住、停留。
- 名山:著名的大山。
- 茲懷:這種情懷。
- 逾:超過。
- 二紀:二十四年。歲星(木星)繞太陽一週約需十二年,古代以十二年爲一紀。
- 理策:準備好馬鞭,這裏指準備啓程。
- 水宿:在水邊過夜。
- 奄昏:傍晚時分。
- 棹謳:船槳划船的聲音和歌聲。
- 潺湲(chán yuán):水緩慢流動的樣子。
- 景行:高尚的德行。
- 朱明:夏季。
- 賢哲:賢明睿智的人。
- 龍淵:深淵,這裏指人才聚集之地。
- 崆峒:山名,在今甘肅平涼市西。相傳黃帝曾在此向廣成子問道。
- 廣成:廣成子,傳說中的仙人。
- 柱下:指老子曾爲周柱下史,後以柱下爲老子代稱。
-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 熙攘:熱鬧紛雜。
- 塵埃子:指世俗中追名逐利的人。
- 予心:我的心意。
- 亶(dǎn):實在、誠然。
翻譯
四十歲了還沒有領悟到大道,我平素就嚮往居住在名山大川之中。 這種情懷已經超過了二十四年,如今在早晨整理好馬鞭準備出發。 在水上過夜又過了兩個早晨,到了傍晚也已經是第三天了。 船槳的聲音和歌聲在煙霧中迴盪,微弱的月光照着緩緩流動的江水。 若問我爲什麼這樣做,是爲了追求高尚的德行如同光明的夏日。 這裏有許多賢明睿智的人,在民間就像處在深淵中的龍一樣隱藏着。 在崆峒山黃帝向廣成子請教禮儀,老子曾是周柱下史併爲師傳道。 那些在塵世中喧鬧、追逐名利的人,我的內心實在不以爲然。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追求真理和高尚品德的嚮往,以及對世俗名利的不屑。詩的開頭,詩人提到自己雖已四十歲卻仍未聞道,體現了他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和對知識的渴望。他對名山的嚮往,表現出他對自然和寧靜的追求。接下來描述了行程中的情景,如在水上過夜、傍晚的景象等,增添了一種靜謐的氛圍。詩人認爲在這山中匯聚了衆多賢哲,他們就像隱藏在深淵中的龍一樣,富有智慧和才華。詩中提到黃帝向廣成子問道以及老子的事蹟,進一步強調了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重要性。最後,詩人表明自己對那些熙攘於塵埃、追逐名利的人的態度,顯示出他的清高和與衆不同的價值觀。整首詩意境優美,語言簡練,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寫和對古代賢哲的提及,表達了詩人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