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霽二首

暘雨元多憾,陰晴未可知。 登場期有穫,沉竈尚啼飢。 霓望真同切,雲開孰與期。 東方忽已白,明作復當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yáng):晴天。
  • (huò):收割莊稼。
  • 沉竈:字面意思爲爐竈被水淹,這裏指長期遭受水災。
  • 霓望:本指企盼看到彩虹,這裏借指盼望雨止天晴。
  • 孰與期:與誰約定,意思是什麼時候才能(實現)。

翻譯

晴天雨天原本就多有遺憾,天氣是陰是晴難以預知。 登上曬場期望能有所收穫,可那些遭受水災的地方還在爲飢餓而哭泣。 盼望雨止天晴的心情確實同樣急切,可雲彩散開又能與誰約定時間呢。 東方忽然已經變白,光明出現後又將再次離去。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天氣的多變以及人們對天晴和豐收的期盼,同時也反映了一些地方遭受水災的困境。詩中通過「暘雨元多憾,陰晴未可知」表達了天氣的不確定性和人們的無奈。「登場期有穫,沉竈尚啼飢」則形成鮮明對比,一邊是期待收穫的人們,一邊是仍在遭受飢餓的水災地區民衆,凸顯了社會的現實問題。「霓望真同切,雲開孰與期」進一步強調了人們對天晴的渴望,但又不知何時才能實現。最後「東方忽已白,明作復當離」,描繪了光明短暫出現又將離去的情景,給人一種希望與失落交織的感覺。整首詩意境深沉,語言簡潔,反映了詩人對民生的關注和對自然現象的思考。

盧龍雲

明廣東南海人,字少從。萬曆十一年進士。授馬平知縣,補邯鄲,治行爲諸縣之最。復補長樂,以忤權要,左遷江西藩幕。累官至貴州布政司參議。有《四留堂稿》、《談詩類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