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蛇篇
註釋
- 虺(huǐ):一種毒蛇。
- 陬(zōu):角落。
- 靈蟾(chán):指蛤蟆。
- 螫(shì):有毒腺的蟲子刺人或動物。
- 瘞(yì):埋葬。
- 蜮(yù):傳說中一種在水裏暗中害人的怪物。
- 刲(kuī):宰殺。
- 刳(kū):從中間破開再挖空。
翻譯
蛇類各自有它們的洞穴,都在山岩山谷的角落裏。 明明在庭院房屋之間,怎麼會是你們所能遊蕩的地方。 靈蟾沒有爪牙,在草叢中宿息很是自在。 你們卻去抓取吞食它,不停地吞噬。 唉,你們這些有毒的蛇類,吐出的火焰像火在燃燒般。 偷偷趁着夜色昏暗,巧妙地等候人們足跡稀少的時候。 只要碰到草木有的就會完全死去,殺人比戈矛還厲害。 仁慈的人心中悲痛,對你們就像對仇人一樣痛恨。 奮勇地挺起身前去攻擊它們,妖邪的話語怎能留存。 首先將蛇打死,它的花紋錦緞般的皮破裂,鉤狀的尾巴彎曲着不能收回。 觀看的人憤怒稍有緩解,蛤蟆擺脫危險,金色的背部浮出。 呼喚僮僕把蛇拿出去丟棄,轉而放置在湖水的盡頭。 還是擔心毒液流散到水中,把它埋葬在高丘之上。 想到昔日大禹治水,驅趕蛇類到多水草的沼澤中投放。 孫叔敖爲了避免出現兩個頭的蛇帶來災禍,積下陰德而登上公侯之位。 聖明的哲人已經遠去,草木堵塞了道路四周。 紛紛擾擾的蛇和蜮相互交錯,毒疫遍佈九州大地。 養虎的人正要宰殺小豬,喂狼的人就去剖殺牛。 那究竟是什麼樣的心思,讓善良的人產生怨恨。 我歌唱這殺蛇的篇章,歌唱完後淚水自己流淌下來。 因爲這樣做纔是開闊的道路,古代的人誰能與之相比呢。
賞析
這首詩以殺蛇爲主題,通過對蛇的惡行和人們對蛇的痛恨與打擊,表達了作者對惡勢力的批判和對善良的堅守。詩中先描述了蛇的巢穴所在以及它們不應出現在庭宇之間,接着描繪了蛇的狠毒和兇險,如「嗟爾毒螫性,吐燄若火抽」「觸草或盡死,殺人甚戈矛」,強調了蛇的危害性。然後敘述了人們對蛇的反擊和戰勝蛇後的情景,表現了人們的正義和勇氣。詩中還提到了古代大禹治水驅蛇和孫叔敖積陰德的故事,以此來對比當下聖哲遠去、惡勢力橫行的現狀,表達了作者的憂慮和感慨。最後,作者通過歌唱殺蛇篇,表達了自己對正義的追求和對世間善惡的思考,同時也流露出一種孤獨和無奈的情緒,因爲在現實中,這樣的正義之舉似乎變得越來越難得。整首詩語言生動,意境深沉,寓意深刻,具有較強的現實批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