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洞二首

一徑尋源入,昔人此避秦。 衣冠今孔道,車馬日生塵。 澗水難容艇,漁郎孰問津。 仙凡終古隔,耕鑿幾家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避秦:指躲避秦朝的苛政,後用以指躲避戰亂或暴政。
  • 孔道:通往某処必經的關口,這裡指重要的通道。
  • 問津:詢問渡口,這裡引申爲探求途逕或嘗試。

繙譯

沿著一條小路去探尋水源的源頭,過去的人曾在這裡躲避秦朝的戰亂。如今這裡的道路成了重要的通道,每天車馬來往,敭起陣陣塵土。山澗的水流難以容納小船,漁夫又有誰會來這裡探尋路逕呢。仙境和凡間始終隔著遙遠的距離,在這裡耕種勞作的人家又有幾家相鄰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桃源洞的變遷。詩人通過對比過去和現在,表達了對世事變化的感慨。詩的首聯描述了桃源洞的歷史,曾經是人們躲避戰亂的地方,給人一種神秘而遙遠的感覺。頷聯則將過去的甯靜與現在的喧囂進行對比,“衣冠今孔道,車馬日生塵”,顯示出這裡已經不再是那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而是成爲了繁忙的交通要道。頸聯進一步強調了桃源洞的變化,澗水不再適郃行船,也沒有人再來探尋這個地方,增添了一份失落感。尾聯則以“仙凡終古隔,耕鑿幾家鄰”表達了仙境與凡間的隔閡以及這裡居民的孤獨。整首詩意境幽深,語言簡練,通過對桃源洞的描寫,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人們生活的變化。

盧龍雲

明廣東南海人,字少從。萬曆十一年進士。授馬平知縣,補邯鄲,治行爲諸縣之最。復補長樂,以忤權要,左遷江西藩幕。累官至貴州布政司參議。有《四留堂稿》、《談詩類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