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諸公見贈詩韻

· 程通
忠孝男兒合兩圖,如何欲進又踟躕。 王來海上初開國,親在江南久倚閭。 宣力幾曾能汗馬,報恩萬不及慈烏。 幾回終夜空長嘆,似覺中心半負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和詩,依照別人詩詞的韻腳或意思而寫作。
  • 諸公:各位先生,對多人的尊稱。
  • 見贈:贈予我。
  • 忠孝:忠誠與孝順,古代儒家提倡的兩種重要道德品質。
  • 合兩圖:指忠孝兩全,兩者兼備。
  • 踟躕:猶豫不決,徘徊不前。
  • 開國:建立新的國家或政權。
  • 親在:指父母健在。
  • 倚閭:依靠門閭,比喻父母在家中盼望子女歸來。
  • 宣力:盡力,努力。
  • 汗馬:比喻戰功,這裏指爲國家出力。
  • 慈烏:傳說中孝鳥,比喻孝順。
  • 中心:內心。
  • 負初:辜負初心。

翻譯

忠孝兩全本是男兒應有的圖景,爲何我卻在前進的路上猶豫不決。 王在海上初建國家,而我的父母在江南長久地倚門盼望我歸來。 我雖盡力卻未能如戰馬般立下汗馬功勞,報答恩情卻不及慈烏的孝順。 多少次在長夜裏空自嘆息,似乎感覺到內心已半數辜負了初心。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在忠孝之間的掙扎與無奈。詩中,「忠孝男兒合兩圖」一句,既是對理想男兒的讚美,也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矛盾。後文通過對比「王來海上初開國」與「親在江南久倚閭」,突出了作者在國家大義與家庭責任之間的兩難選擇。結尾的「幾回終夜空長嘆,似覺中心半負初」更是深刻描繪了作者內心的痛苦與自責,展現了其複雜而真實的情感世界。

程通

明徽州府績溪人,字彥亨。洪武二十三年舉人。授遼府紀善。建文初,燕王兵起,隨遼王南歸京師,上封事,陳備禦策,進左長史。永樂初,從遼王徙荊州。旋上封事被髮,下獄死。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