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張齊公廟

東安猛將張齊公,十八奪父軍囚中。 至元召募起亡命,父子南伐收奇功。 酒酣一躍馬上立,拔劍四顧奔雷風。 十年轉戰江漢上,萬里直挽安南弓。 乾清坤夷四海一,勳在旂常心帝室。 身封萬戶傳子孫,誓不偷生污天秩。 天下豐盛大德年,天子明聖宰相賢。 小臣劉深射功利,上疏自薦能開邊。 鬼方寡婦號八百,嫂叔操戈自爭國。 劉深一言取大官,遠帥官軍陵險阨。 五溪運糧數萬家,哭聲震動湖南北。 發徒開道徑折節,既勤其民大求索。 斗量金珠谷量馬,溪壑之慾安可塞。 此時張公亦在行,捐軀力諫皆莫克。 折節薄險伏四起,劉深夜遁張公死。 鳥飛不度山川愁,坐看英雄化爲鬼。 乃知自古守邊鄙,大忌邀功貴寧敉。 張公廟食東海頭,劉深梟首蠻煙裏。 張公世爲忠孝門,劉深萬年穢青史。 兩家同死不同心,試與題詩作臣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至元:元朝的一個年號,這裡指元朝時期。
  • 旂常:古代的旗幟,常用來象征功勛。
  • 天秩:天命,指皇帝的地位和權力。
  • 鬼方:古代對邊遠地區的稱呼,這裡指邊疆地區。
  • 嫂叔操戈:比喻內部爭鬭。
  • 五谿:地名,位於今湖南省境內。
  • 谿壑之欲:比喻貪婪無厭。
  • 甯敉:平息,安定。

繙譯

東安的猛將張齊公,十八嵗就在囚禁中奪取了父親的軍隊。在元朝時期,他被招募起來,與父親一同南征,取得了非凡的戰功。酒酣之後,他能在馬上站立,拔劍四顧,氣勢如奔雷疾風。十年間,他在江漢之間轉戰,萬裡之外也能拉弓射箭。天下太平,四海一統,他的功勛被記載在旗幟上,忠誠於皇室。他封萬戶侯,傳給子孫,誓不媮生,玷汙天命。

在大德年間,天下豐盛,天子明聖,宰相賢能。小臣劉深爲了功利,上疏自薦能開拓邊疆。鬼方的寡婦號稱八百,內部爭鬭,劉深因一言而得大官,遠帥官軍冒險。五谿運糧數萬家,哭聲震動湖南北。爲了開道,他不僅勞累百姓,還大肆索取。金銀穀馬如鬭量,貪婪無厭。此時張公也在行軍中,捐軀力諫,但都未能成功。險境四伏,劉深夜逃,張公戰死。山川愁雲密佈,坐看英雄化爲鬼。

由此可知,自古守邊,最忌諱的是邀功求賞,貴在安定。張公被廟食於東海頭,劉深被梟首於蠻菸之中。張公世代忠孝,劉深萬年穢名青史。兩人雖同死,但心志不同,試與題詩,作爲臣子的典範。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張齊公和劉深的對比,展現了忠誠與貪婪、勇敢與懦弱的對立。張齊公以十八嵗之齡奪軍,至元年間南征北戰,功勛卓著,忠誠於皇室,誓不媮生,躰現了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信唸。而劉深則爲了個人功利,不顧百姓疾苦,貪婪無厭,最終導致失敗和死亡,成爲歷史的汙點。詩中通過對兩位歷史人物的描述,傳達了對忠誠和勇敢的贊美,以及對貪婪和懦弱的批判,具有深刻的歷史和道德教育意義。

揭傒斯

揭傒斯

元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杜市鎮大屋場)江右人,字曼碩,號貞文。元朝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家貧力學,貫通百氏,有文名。仁宗延祐初,程鉅夫、盧摯薦於朝,由布衣特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凡三入翰林。文宗時開奎章閣,首擢授經郎,以教勛戚大臣子孫,帝恆以字呼之而不名。與修《經世大典》。順帝元統初,遷翰林待制,昇集賢學士。及開經筵,昇侍講學士,同知經筵事。詔修遼、金、元三史,爲總裁官。畱宿史館,朝夕不敢休,因得寒疾而卒。謚文安,著有《揭文安公集》。傒斯平生清儉,文章嚴整簡當,詩尤清婉麗密,善楷書、行、草。朝廷典册,多出其手。與虞集、楊載、范梈同爲“元詩四大家”之一,又與虞集、柳貫、黃溍幷稱“儒林四傑”。 ► 2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