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志同歸寓所適寺門已閉會宿張伯龍宅

清秋爲客依僧寺,落日逢君過客窗。 並座總看人似玉,臨觴翻畏酒如江。 曲終別院歸銀燭,鍾罷迴廊閉石幢。 已去卻還仍不惡,論詩未覺寸心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shāng):古代盛酒器。
  • 石幢 (shí chuáng):石制的柱子,常用於寺廟中。
  • (jiàng):這裏指平靜,心境安定。

翻譯

清秋時節,我作爲客人寄居在僧寺,夕陽西下時,你經過我的窗前。我們並肩坐着,總是覺得對方像玉一樣美好,舉杯時反而害怕酒像江水一樣洶涌。曲終人散,我們回到點着銀燭的別院,鐘聲停止後,迴廊中的石幢也關閉了。雖然已經離開,但又回來,這並不壞,討論詩歌讓我感到心境未曾如此平靜。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與友人在秋日傍晚的相聚情景,通過細膩的意象和流暢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和對詩歌的熱愛。詩中「並坐總看人似玉」一句,以玉喻人,形象地展現了友人之間的美好情感。後句「臨觴翻畏酒如江」則巧妙地運用誇張手法,表達了詩人對酒的敬畏之情。結尾「論詩未覺寸心降」深刻地反映了詩人對詩歌創作的熱情和專注,即使是在離別之際,詩歌的力量也能讓心靈得到安寧。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造詣和豐富的人生體驗。

傅若金

元臨江新喻人,初字汝礪,後改字與礪。少孤貧,刻勵於學。工詩文。年甫三十,遊京師,虞集、揭傒斯見其詩,皆大稱賞之;公卿大夫,皆知其名。後以廣州路教授卒。有《傅與礪詩文集》。 ► 3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