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

昆吾鐵。神物千年不滅。時出匣、搖盪碧空,閃閃寒芒電光掣。細看是巨闕。三尺。斜明隙月。新豐旅,彈爾醉歌,也勝毛錐校平側。沉埋土花碧。向堅石寒泉,重礪霜雪。 一天星斗昏無色。因起舞爲樂,崆峒試倚,魑魅膽寒石自裂。免豐獄羈紲。勳業。幾英傑。是曾馘奸邪,腥漬餘血。今方四海邊塵絕。佩服處,閒伴金魚寶玦。只愁靈化,雷雨暗,水雲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崑吾鉄:古代傳說中的神鉄,堅硬無比。
  • 巨闕:古代寶劍名。
  • 新豐旅:指旅途中。
  • 毛錐:毛筆。
  • 校平側:校正文字。
  • 土花碧:指劍上的鏽跡。
  • 礪霜雪:磨礪如霜雪般鋒利。
  • 崆峒:山名,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魑魅:山林中的妖怪。
  • 豐獄羈緤:指被囚禁。
  • :割下敵人的左耳以計數報功。
  • 腥漬餘血:血跡。
  • 金魚寶玦:金魚形的玉珮。
  • 霛化:指劍的霛性化作雷雨。
  • 水雲國:指水天一色的景象。

繙譯

崑吾鉄鑄成的劍,歷經千年不滅。有時出鞘,在碧空中搖蕩,閃閃發光的寒芒如同電光般掣動。細看之下,是一把名爲巨闕的寶劍,三尺長,斜映著明亮的月光。在旅途中,彈奏此劍,醉中歌唱,也勝過用毛筆校正文字。劍身被埋在土中,鏽跡斑斑,卻仍曏堅硬的石頭和寒泉,重新磨礪得如霜雪般鋒利。

一夜之間,星鬭昏暗無光。因爲起舞爲樂,試著倚靠在崆峒山上,使得山林中的妖怪膽寒,石頭都自行裂開。免去了被囚禁的命運。多少英傑,曾用此劍割下敵人的左耳,血跡斑斑。如今四方邊疆安甯,劍珮戴在身上,閑伴著金魚形的玉珮。衹擔心劍的霛性化作雷雨,暗淡了水天一色的景象。

賞析

這首作品以崑吾鉄鑄成的劍爲線索,通過描繪劍的神奇與歷史,展現了其不凡的來歷與威力。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的語言,如“搖蕩碧空”、“閃閃寒芒電光掣”等,形象地描繪了劍的鋒利與光煇。同時,通過劍的歷史與英勇事跡,表達了對於英勇與正義的贊美。整首詩充滿了豪邁與激昂的情感,展現了劍的傳奇與不朽。

許有壬

元湯陰人,字可用。許熙載子。善筆札,工辭章。仁宗延祐二年進士,授同知遼州事,禁胥隸擾民。冤獄雖有成案,皆爲平反。至治間,爲江南行臺監察御史。順帝元統間,爲中書參知政事。徹裏帖木兒奏罷進士科,廷爭甚苦而不能奪,遂稱病不出。帝強起之,拜侍御史。廷議欲行劓刑,禁漢人、南人學蒙古、畏兀兒文字,皆爭止之。順帝至元間,以忌者太多,辭官。後仍爲參知政事,不久,稱病歸。至正十五年,遷集賢大學士,改樞密副使,拜中書左丞。十七年,以老病致仕。有《至正集》、《圭塘小稿》。 ► 4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