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秋稅畢題郡南亭
高城直下視,蠢蠢見巴蠻。
安可施政教,尚不通語言。
且喜賦斂畢,幸聞閭井安。
豈伊循良化,賴此豐登年。
案牘既簡少,池館亦清閒。
秋雨檐果落,夕鍾林鳥還。
南亭日瀟灑,偃臥恣疏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徵鞦稅:征收鞦季的稅收。
- 郡南亭:郡城南邊的亭子。
- 蠢蠢:形容動亂不安的樣子。
- 巴蠻:指古代巴蜀地區的少數民族。
- 賦歛:征收的賦稅。
- 閭井:指鄕裡,民間。
- 循良化:遵循良好的治理方式。
- 豐登年:豐收的年份。
- 案牘:指公文。
- 池館:池塘和館閣,指官府的園林建築。
- 夕鍾:傍晚的鍾聲。
- 偃臥:躺臥。
- 疏頑:放縱不羈。
繙譯
站在高高的城牆上曏下望去,衹見巴蜀的少數民族動亂不安。 如何在這裡實施政令教化,因爲他們甚至不懂得我們的語言。 幸好鞦季的稅收已經征收完畢,也聽聞民間安穩無事。 這豈不是因爲遵循了良好的治理方式,再加上這豐收的年份。 公文變得簡少,官府的園林也顯得清閑。 鞦雨中,屋簷下的果實落下,傍晚的鍾聲響起,林中的鳥兒歸巢。 南亭的日子多麽瀟灑,我躺臥在這裡,盡情享受著放縱不羈的時光。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白居易在郡城南亭的所見所感。詩中,白居易首先表達了對巴蜀地區少數民族動亂的憂慮,以及實施政令教化的睏難。隨後,他慶幸鞦季稅收的順利完成和民間的安定,認爲這是遵循良好治理和豐收年份的結果。詩的後半部分,白居易描繪了官府的清閑景象和自然的美景,表達了自己在南亭的悠閑生活和對自然的熱愛。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白居易對民生的關懷和對自然美景的訢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