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琳伯遠帖真跡歌

自從兵入宣和殿,晉人真跡世罕見。 二王之外尤無聞,胡乃此帖傳王珣。 四十二字鬥奇絕,字字精芒射天闕。 蕭疏逸宕轉姿態,牝牡驪黃半明滅。 當年宣武稱黑頭,誰其大筆東亭侯。 至今江左僅茲帖,如椽恍忽存風流。 錚錚伯遠隸書譜,妙跡宣和曠今古。 右軍大令俱塵埃,靈光一柱猶蒿萊。 九百餘年祕雲笈,暗中神鬼互呵斥。 何論寶玉與大弓,茅齋白日飛長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宣和殿:宋徽宗趙佶的藏書樓,後被金兵所燬。
  • 二王: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
  • 王珣: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姪子。
  • 牝牡驪黃:比喻事物的表裡不一,難以辨別。
  • 宣武:指王珣,因其曾任宣武將軍。
  • 東亭侯:王珣的封號。
  • 大令:指王獻之,因其曾任大令。
  • 雲笈:指珍貴的書籍或文獻。
  • 寶玉大弓:指珍貴的文物。

繙譯

自從金兵入侵宣和殿,晉朝人的真跡在世上變得極爲罕見。除了王羲之和王獻之之外,幾乎無人提及,爲何這幅王珣的書法作品能夠流傳下來。這四十二個字極其奇妙絕倫,每個字都像是精光直射天際。筆法蕭疏而逸宕,形態多變,真假難辨。儅年王珣被稱爲“黑頭”,他的大筆如同東亭侯一般。至今江左僅存此帖,倣彿大筆依然保畱著風流。王珣的隸書譜堪稱妙跡,宣和時期至今曠古未有。右軍王羲之和大令王獻之的作品都已化爲塵埃,唯有這霛光一柱如同蒿萊般存畱。九百多年來,這珍貴的文獻一直被秘密保存,暗中似有神鬼在守護。更不用說那些寶玉和大弓,茅齋中的白日倣彿飛舞著長虹。

賞析

這首詩歌贊美了王珣的書法作品《伯遠帖》,通過對比晉代其他書法家的作品,突出了《伯遠帖》的珍貴和獨特。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誇張手法,如“字字精芒射天闕”、“如椽恍忽存風流”,形象地描繪了書法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同時,通過提及宣和殿的遭遇和文物的流失,表達了作者對文化遺産保護的深切關注和感慨。整首詩語言華麗,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書法藝術的魅力和歷史意義。

胡應麟

明金華府蘭溪人,字元瑞,號少室山人,更號石羊生。萬曆間舉人,久不第。築室山中,購書四萬餘卷,記誦淹博,多所撰著。曾攜詩謁王世貞,爲世貞激賞。有《少室山房類稿》、《少室山房筆叢》、《詩藪》。 ► 4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