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蚯蚓(qiū yǐn):一種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型無脊椎動物。
- 神龍:傳說中的神祕生物,象徵着力量和尊貴。
- 九天:指天空的最高處,比喻極高的地位或境界。
- 萬相:指世間萬物的外貌和形態。
- 物性:指事物的本性和特性。
翻譯
池塘裏的魚不知道大海的遼闊,南方的鳥兒不會思念北方的燕子。 蚯蚓滿足於自己的小洞穴,而神龍卻能輕飛至九天之上。 世間萬物的大小和形態千差萬別,難道只有物質的本性是這樣嗎? 君子不要只是嘆息,那些確實值得我們同情和憐憫。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池魚與海、越鳥與燕、蚯蚓與神龍的不同境遇,表達了作者對於世間萬物差異性的深刻認識。詩中「小大萬相殊」一句,既指出了物質世界的多樣性,也隱含了對人生境遇差異的思考。最後兩句「君子勿嘆息,彼誠可哀憐」,則是在勸誡人們要有同情心,不要對那些境遇不佳的人或物持有冷漠的態度。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作者對於生命多樣性和人性關懷的深刻理解。

方孝孺
明浙江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宋濂弟子,盡得其學。洪武二十五年召至京,除漢中府教授,與諸生講學不倦。蜀獻王聞其賢,聘爲世子師,名其屋爲“正學”,學者因稱正學先生。建文帝即位,召爲侍講學士。修《太祖實錄》,爲總裁。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自稱效法周公輔成王,召使起草詔書。孝孺怒問“成王安在?”並擲筆於地,堅不奉命。遂被磔於市,宗族親友弟子十族數百人受牽連被殺。有《遜志齋集》。
► 417篇诗文
方孝孺的其他作品
- 《 次王仲縉感懷韻十首兼呈張廷壁 其七 》 —— [ 明 ] 方孝孺
- 《 勉學詩八首 》 —— [ 明 ] 方孝孺
- 《 春和 其一 》 —— [ 明 ] 方孝孺
- 《 次韻兄調弟希政并柬鄭叔度 其二 》 —— [ 明 ] 方孝孺
- 《 聞盧原質表兄廷試探花郎授編脩喜而寄之 》 —— [ 明 ] 方孝孺
- 《 次韻冩懷送叔貞之成都十七首 其三 》 —— [ 明 ] 方孝孺
- 《 乙丑中秋在石鏡精舎同士友翫月後二日家兄寄示㑹飲分韻諸詩覽之悵然歎不得與因奉次來韻兼東鄭君好義 其二 》 —— [ 明 ] 方孝孺
- 《 感舊九首其六 》 —— [ 明 ] 方孝孺